【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

ID:40283075

大小:16.9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_第1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_第2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_第3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爱莲说》(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爱莲说》教学设计育华中学付娆老师教材分析《爱莲说》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说”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难点】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

2、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2.板书:驿路梨花4.出示教学目标。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甚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颐鲜有闻隐逸2.作者名片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他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丈宽

3、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抒志。3.背景链接《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4.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4、,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3.听读课文。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越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接近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5、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四、理解内容,合作探究1.用自己喜欢

6、的方式听读课文,请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赏析。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明确:敬佩、赞美之情。3.作者为什么在第2段再次写菊、牡丹?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鄙弃。4.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它们分别是什

7、么句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要读出赞美之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薄”的语气。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少,实际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了。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