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

ID:40279410

大小:20.3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30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_第1页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_第2页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_第3页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_第4页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培优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语文苏教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谏太宗十思疏》培优练习本课时编写:合肥皖智中学瞿静静一、能力拓展提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

2、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

3、》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

4、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

5、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

6、,《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C、

7、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二、挑战自我潜能阅读文章,回答第2-4题说“鉴”何西来鉴,就是镜子。它有光滑平整的面,靠了光的反射作用,能够再现物体的形相,不溢美,也不藏丑。越是好的镜子,越能毫发毕现。镜之对人有用,原因盖出于此。中国最早的鉴,大约是用青铜铸造、磨制而成,所以“鉴”字和“镜”字都从“金”。改用玻璃,则是很晚的事。但无论是青铜鉴,还是玻璃镜,那用途却是一样,无非是照物,照人

8、。人之发明镜,恐怕主要是为了从中照见自己的尊容,以图有所改进,增其美而减其丑。把历史当作镜子,这是古已有之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史为鉴。魏征是一代名臣,太宗是开国英主。每当太宗稍稍懈怠,政治举措失当,魏征就以隋的覆亡为前鉴,高喊“载舟覆舟,所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