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60621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29
《甲骨文的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甲骨文的特点:(一)图画性强,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的字体甚至颇逼真,尤以与人或动物相关的名词。(二)合文性字体不少,(那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体组合成另一字体,以表达一个新涵意)合文性字为后来的部首偏旁的创造作了前驱性的实践与铺垫。(三)某些字体在写法上尚未定型,例如车字有四种写法:;又如人字有十二种写法,而且可以正写反写:。有些字体还可以侧写倒写;尤其是合文性字体的组成,其某字可有增有减的,到其演进为部首偏旁时则可作颇灵活的取舍了。(四)行款没有定格:甲骨文的行款有从右到左;也有从左到右;有横写的,也有直写的。这种行款方式影响遗痕在现存的书画艺术的行文补白上还一直风
2、行到如今。书体行款进入到小篆、隶、楷以降,传统定为直书,从右到左;有横写,从右至左,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未久,又确定为横书,从右至左。偏旁部首是合文性字体日趋成熟后的衍生物,它更带规整性,更为规范化。行款的特点影响如今也可以在部首偏旁等汉字架构上找到甲骨文行款的遗痕,不过它们已经是经规整过规范化了的,成为以下系列:上中下,上下,左右,左中右,上下左中右等。3甲方文是从图画中脱胎而出的象形文字,因此字体以象形居多,不足为奇,且笔划是以弯曲笔为主,其结体趋向于象原形,其架构则多变且不规整,这些特质都可以从大篆中找出不少例证来。隶书字体的特色是通过运笔的提与按,行与顿,
3、把笔锋或藏或露或收或出,从而把隶书的笔划写成蚕头、雁尾、卧眉横,以这种特色的笔画架构出扁平的结体,书体给人以肃穆严紧的观感。隶书是通过调整笔划架构并加适度修饰规划,以扁平架构结体,摆脱篆书不规整的结体,而表现出庄肃的书风。隶书是从甲骨文中的小篆脱胎而出的。从战国到秦统一,再经西汉初期,这过程也是几百年,这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这个演进过程可以上溯至战国楚帛书(又称楚缯书或楚绢书)的书体,其文字是楚文,书风带明显的章草风格,(笔势、架构都带有颇明显的章草韵味。)再者就是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出土的文字,也可以证明,它同样是带草篆的风格,这些战国时期的楚文字里都可以摸索到这
4、样的发展脉络;隶是从小篆中脱胎而孕成,而章草也是随伴着隶的酝酿同时成长的,其某些特征也随伴着在酝酿。经过一个漫长的酝酿,在历经战国、秦朝及西汉早期(即章帝时期)一朝水到渠成,章草完善了,汉隶也接着在以后不久也完善了。3汉字书法与石刻最早的石刻是上古时代的岩画,以后,又从岩画演过为石刻文字——大篆,(象形文字符号,它与陶刻文字符号非常相似,更可见其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汉字书法便传下了书画同源的说法,也的确是,汉字书法的不少真迹,也有赖经刻石之后,才得以保全流芳后世。所以古已有“石在文存”之说法。相传战国秦石鼓文是原始创的石刻书法,收录的是战国时期秦小篆的原风貌。
5、故有人称其为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隶草之书法。(秦刻石鼓共十件,其中一件字体已模糊,不可辨认,可辨认者共七百多字。)秦代古石刻,既保存了书体由篆向章草,向隶体演进的一此原始余痕。我国历代留下不少石刻碑石,最著名的是三大碑林: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和泰山岱庙碑林。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西周金文主要是在青铜器皿上刻铸铭文。此外还在兵器上(比如剑)、在货币上(比如在刀币上、在钱币上)也刻铸了不少铭文。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