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

ID:40240611

大小:111.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艺美学精华鉴赏明清至近代部分(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简介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明末举人。一生著述颇多,有《姜斋实话》、《周易外传》、《宋论》等,后辑有《船山遗书》。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

2、理。)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非理抑将何悟?)。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

3、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姜斋诗话》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

4、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三、“现量”说王夫之在其研究佛教唯识宗的著作《相宗络索》中这样解释现量:“现量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王夫之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诗评语),主体置

5、身于当下的情境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就是传统诗论中说的“即兴”。其“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简而言之,似乎可以这样说:“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

6、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结果。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有比较通达的诗歌欣赏观点。他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诗歌有其一定的意义,但读者在欣赏时,却不必囿于作者的本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赋予它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含蕴。这种不同的理解得之于读者不同的世事经历、文化修养和阅读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强调了读者在欣赏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孟子“以意逆志”说和西方文论中“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二)叶燮的文论一、叶燮的诗歌理论框架二、“理、事、情”说三、“才

7、、胆、识、力”说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已畦。诗论著作的代表是《原诗》内外篇。《原诗》是《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旨在探寻诗歌的原理。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一、叶燮诗歌理论的理论框架叶燮的《原诗》是刘勰《文心雕龙》后最著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诗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