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

ID:40227594

大小:864.00 KB

页数:95页

时间:2019-07-27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_第1页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_第2页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_第3页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_第4页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_第5页
资源描述:

《ANSYS结构非线性分析(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4面─面的接触分析用户可以应用面-面接触单元来模拟刚体-柔体或柔体之间的接触。从菜单(Preprocessor>Create>ContactPair>ContactWizard)进入接触向导,为大多数接触问题建立接触对提供了简单的方法。接触向导将指导用户建立接触对的整个过程。每个对话框中的HELP按钮对其应用及选项作了详细说明。在用户未对模型的任何区域分网之前,接触向导不能应用。如果用户希望建立刚体-柔体模型,则在进入接触向导前,仅对用作柔体接触面的部分分网(不对刚体目标面分网)。如用户希望建立柔体-柔体接触模型,则应在进入接触向导前,对所有用作接触面的部件进行分网(包括目

2、标面)。下面诸节将论述不用接触向导来建立接触面和目标面的方法。5.4.1应用面-面接触单元在涉及到两个边界的接触问题中,很自然把一个边界作为“目标”面,而把另一个作为“接触”面。对刚体─柔体的接触,目标面总是刚性面,接触面总是柔性面。对柔体─柔体的接触,目标面和接触面都与变形体关联。这两个面合起来叫作“接触对”。使用TARGE169与CONTA171(或CONTA172)单元来定义2-D接触对。使用TARGE170与CONTA173(或CONTA174)单元来定义3-D接触对。程序通过相同的实常数号来识别每一个接触对。5.4.2接触分析的步骤典型面─面接触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后

3、面将对每一步骤进行详细解释。1、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2、识别接触对;3、指定接触面和目标面;4、定义目标面;5、定义接触面;6、设置单元关键选项和实常数;7、定义/控制刚性目标面的运动(仅适用于刚体-柔体接触);8、施加必须的边界条件;9、定义求解选项和载荷步;10、求解接触问题;11、查看结果。5.4.3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在这一步,用户需要建立代表接触体的几何实体模型。与其它分析一样,需要设置单元类型、实常数、材料特性。用恰当的单元类型给接触体划分网格。参见《ANSYSModelingandMeshingGuide》。命令:AMESHVMESHGUI:MainMenu

4、>Preprocessor>Mesh5.4.4识别接触对用户必须判断模型在变形期间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接触。一旦已经判断出潜在的接触面,就应该通过目标单元和接触单元来定义它们,目标和接触单元将跟踪变形阶段的运动。构成一个接触对的目标单元和接触单元通过共享的实常数号联系起来。接触区域可以任意定义,然而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计算(主要指CPU时间),用户可能想定义更小的局部化的接触区域,但要保证它足以描述所需要的所有接触行为。不同的接触对必须通过不同的实常数号来定义,即使实常数没有变化。但不限制允许的面的数目。图5-1局部接触区域由于几何模型和潜在变形的多样性,有时候一个接触面的同一区域可能

5、与多个目标面产生接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定义多个接触对(使用多组覆盖接触单元)。每个接触对有不同的实常数号。见图5-1。5.4.5指定接触面和目标面接触单元被限制不得穿透目标面。但是,目标单元可以穿透接触面。对于刚体-柔体接触,目标面总是刚体表面,而接触面总是柔体表面。对于柔体-柔体接触,选择那一个面作为接触面或目标面可能会引起穿透量的不同,从而影响求解结果。这可参照下面的论述:  如凸面预期与一个平面或凹面接触,则平面/凹面应当指定为目标面;  如一个面有较密的网格,而相比较之下,另一个面网格较粗,则较密网格的面应当是接触面,而较粗网格的面则为目标面;  如一个面比另一个

6、面刚,则较柔的面应当指定为接触面,而较刚的面则为目标面;  如果高阶单元位于一个外表面,而低阶单元位于另一个面,则前者应指定为接触面,后者则为目标面;  如果一个面明显地比另一个面大(如一个面包围其他面),则较大的面应指定为目标面。上面的论述对于不对称接触是正确的。但不对称接触可能不能满足模型需要。下面一小节祥细论述不对称接触和对称接触的差异,并简要说明需要对称接触的一些场合。5.4.6不对称接触与对称接触不对称接触定义为所有的接触单元在一个面上,而所有的目标单元在另一个面上的情况。有时候也称为“单向接触”。这在模拟面-面接触时最为有效。但是,在某些环境下,不对称接触不能满足要

7、求。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把任一个面指定为目标面和接触面。然后在接触的面之间生成二组接触对(或仅是一个接触对,如自接触情况)。这就称为对称接触,有时也称为“双向接触”。显然,对称接触不如非对称接触效率高。但是,许多分析要求应用对称接触(典型地,是为了减少穿透)。要求对称接触的情况如下:  接触面和目标面区分不十分清楚;  二个面都有十分粗糙的网格。对称接触算法比非对称接触算法在更多的面上施加了接触约束条件。如果二个面上的网格相同并且足够密,则对称接触算法可能不会显著改变运行,而事实上可能更费C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