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21342
大小:9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31
《ansys 结构非线性分析 接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ANSYS 結構非線性分析 接觸分析 http://pera.e-works.net.cn/document/200707/article836_2.htm5.5.2.8.3用POST26進行後處理可以應用時間歷程後處理器POST26來查看非線性結構的時間-歷程回應。應用POST26來比較ANSYS的變數。例如,可用圖形顯示一個節點的位移-作用荷載的曲線,也可以列出一個節點的塑性應變-時間曲線。典型的POST26後處理過程可按如下步驟來進行:1、檢驗輸出檔(Jobname.OUT)是否在所有需要的荷載步上收斂。不應該把設計建立在不收斂的結
2、果上。2、如果解收斂,則進入POST26。如果模型不在當前資料庫,可用RESUME命令恢復之。命令:/POST26GUI:MainMenu>TimeHistPostpro3、定義在後處理階段要用的變數。SOLU命令將使不同的反覆運算和收斂參數被讀入資料庫,使用者可在後處理過程中使用這些內容。命令:NSOL,ESOL,RFORCEGUI:MainMenu>TimeHistPostpro>DefineVariables4、變數的圖形顯示或清單命令:PLVAR(圖形顯示變數)PRVAREXTREM(清單變數)GUI:MainMenu>TimeH
3、istPostpro>GraphVariables MainMenu>TimeHistPostpro>ListVariables MainMenu>TimeHistPostpro>ListExtremes5、其他功能在POST26中還有其他功能,參見《ANSYSBasicAnalysisGuide》§6。5.5.2.9使用單元CONTAC26CONTAC26是ANSYS的點-剛性面接觸單元。使用CONTAC26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建立剛性目標面。記住: 這種單元是通過總體X-Y平面上的3個節點來定
4、義的,可用於2維平面應力、平面應變和軸對稱問題。參見《ANSYSElementsReference》。注意—在J-K節點位於一個公共的X-Y平面的情況下,CONTAC26可以用於三維問題。這時,剛性目標面的行為如同一個沿正負Z軸無限延伸的面。 節點I叫作接觸節點,通常連到有限元模型的表面上。 節點J和K組成目標面,這用來表示一個剛性面。注意傳遞到這個面上的荷載對反力無貢獻。 目標面的形狀可以是直線、凹形圓弧或凸形圓弧(由實常數控制)。 當目標面的形狀是凹形或不連續時,在接觸面上將會有空隙。當接觸節點I移進一個空隙時,就會發生丟失接
5、觸的現象。見圖5-24。圖5-24 在空隙上喪失接觸 然後,建立可變形接觸面。只能使用直接生成法。命令:EGUI:MainMenu>Preprocessor>Create>Elements>ThruNodes 使用者還需要控制剛性目標面的運動。如果不是顯式的約束,目標節點並不處理成固定。但是,目標節點可以承受剛體運動(即它們可以被推入到柔性的有限元模型)。雖然這樣,目標節點始終不應該是柔性有限元模型的一部分。如在這些節點之間檢測到柔體運動,ANSYS將發出警告。 其餘的步驟,與前面討論的點-面接觸單元相同。5.6點-點接觸分析
6、 可以應用點-點接觸單元來類比點-點接觸(柔體-柔體或剛體-柔體接觸)。此外,可以應用這些單元來表示兩個面之間的接觸,在各個面上相對的節點之間指定各自的點-點接觸。這個用法需要相對二個面上的節點在幾何上匹配,而且忽略二個面之間相對滑動。此外,兩個面的位移(或轉角)必須保持為小量。最常用的點-點接觸單元示如圖5-25。圖5-25點-點接觸單元 按照CPU求解時間,上述單元是所有接觸單元中最簡單和開銷最小的。當條件符合這些單元的應用時,它們是類比各種接觸情況的有效工具。CONTA178單元比CONTAC12和CONTAC52單元提供了
7、更多的特性,應用更靈活。下面列出CONTA178單元可用的特性: 更多的接觸演算法,包括拉格朗日法(KEYOPT(2)); 半自動的接觸剛度(實常數FKN-FKS); 接觸法向的定義更靈活; 更多的接觸行為(KEYOPT(10)); 有摩擦的圓柱形間隙(KEYOPT(4)=4); 阻尼(實常數CV1,CV2) 注意--CONTA178只支援彈性Coulomb摩擦行為。對於剛性Coulomb摩擦行為,應用CONTAC12和CONTAC52單元。 點-點接觸分析方法,與§5.5所述的點-面接觸單元相似。下面論述典型的點-點
8、接觸分析的步驟。1、建立幾何實體及分網;2、生成接觸單元;3、定義接觸的法線方向;4、定義初始過盈或間隙;5、選擇接觸演算法;6、施加必要的邊界條件;7、定義求解選項;8、求解9、檢查結果。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