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述安全管理在矿山建设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实践及毕业综述(专科)题目浅谈安全管理在矿山建设中的应用姓名王井星年级2012年秋季班学号专业土木工程学习中心2015年1月10日浅谈安全管理在矿山建设中的应用安全管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工程,所谓安全管理及时安全系统管理、安全系统分析在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危险源辨识、危险源分析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矿山建设中尤其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安全管理即是人-机-环的管理。矿山开采,虽然是在自然界不安全因素众多的环境里劳动,客观存在水、火、瓦斯、顶板等危险源,但开矿毕竟是一种人为活动,不安全因素有一定的科学规律性,能够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矿山
2、灾害事故进行预测和预防。然而,今日矿山行业,屡屡发生的矿山灾害,从其造成灾害事故的原因看,虽有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完善性等因素存在,但更主要的是矿山行业的人不良作业行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所表露的安全管理失效造成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灾害事故发生的几率,除了继续大力开展矿山灾害学理论及矿山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外,还应更多地进行矿山安全管理科学的研究及运用矿山安全管理手段引导和控制矿山作业者的作业行为。根据管理学的概念,矿山安全管理就是管理者对矿山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以保护矿工在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集体
3、财产不受损失,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益,保障矿山建设的顺利发展。也就是说,矿山安全管理是以矿山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发现、分析预测和消除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矿工的安全与健康,推动矿山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矿山安全管理主要通过矿山安全管理模式及矿山安全管理手段予以实施。1、矿山安全管理模式:(1)管理组织学模式。即,矿山安全组织机构要有合理的设置,安全机构职能应有科学的分工,做到安全管理体制协调高效,管理自主发展、安全决策和事故预防决策的有效和高效。(2)专业人员系统模式。即,遵循专业人员资格保证机制,通
4、过发展学历教育和设置安全工程师职称系列的单列,对矿山安全专业人员进出要有具体严格的任职要求;建立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网络系统:矿山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班组),要设置全面、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网络。(3)安全投资结构模式。即,在矿山安全管理过程中,要研究矿山安全投资结构的关系,正确认识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关系,尤其要研究矿山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与矿山安全的增值效益(即安全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用安全经济学理论指导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即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
5、—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矿山安全管理体制。2、矿山安全管理手段:(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国家(矿山)行政机关利用权力对矿山开采及矿山安全管理活动进行行政干预的措施,它包括规划(计划)、禁止、许可、申报、登记、限期治理、划定管理区域等措施。实践证明:行政手段能比较有效地对付矿山安全开采这一高度敏感的问题。(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使人们知道“必须怎样做”,着重解决效力和公正问题,是强制性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禁止性规范和限制性规范,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法定要求。我国在矿山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方面,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
6、范,基本上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经济手段经济手段着重解决“怎样做更好”及效率问题。通过适当的经济惩罚,可以促使各级采矿作业人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和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从而杜绝一切不应有的矿山灾害事故的发生。(4)科学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是提高人类对矿山灾害事故的认识水平,力求对矿山灾害事故成因的全面了解,和对矿山灾害事故的根本防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本质的、全新的条件,是搞好矿山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矿山安全管理在实际矿山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1)搞好矿山安全管理是防止矿山灾害事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对策。造成矿山灾害事故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
7、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矿山生产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而这些直接原因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仍然是矿山安全管理原因。为了防止矿山灾害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归根到底应从改进矿山安全管理做起。(2)搞好矿山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基本的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多年来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具有高度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