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

ID:40069553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9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_第1页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_第2页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认识吴群;指导老师:王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号:1235121084)按传统中医学理论,得气是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即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包括提插、捻转、循、弹、刮、摇、飞、震颤等)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气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气至概念包括了上述得气与补泻气调两个方面,气至乃指“谷气至”,是针刺得气后,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经气调和的过程。《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强调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得气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

2、衰、疾病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治疗效应的依据。1什么是得气1.1针刺后患者的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相应地出现酸、麻、重、胀等反应,有时也出现热、凉、痒、痛、蚁行、抽搐、放射等感觉,或沿着一定的经络循行方向和部位出现传导扩散现象。1.2医生的手下感患者得气的同时,医生手下也有相应的一种特殊感觉,即医生的施针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滞涩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医生施针手亦感到针下空送、虚滑。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1.3脉象变化医者可通过针刺前后患者脉象的

3、变化来测知气至的临床效果。《灵枢·终始》云:“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又云”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均可以看出《灵枢》非常强调通过脉象的变化以测知针下谷气是否到来。在施行补法后,正气充实,脉象变得较前有力;施行泻法后,邪气被排除,脉象转为缓和,这些征象均说明谷气已至,乃可去针,这时病人症状未必有明显改善,但通过补泻手法,经气已调,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就会通过补虚泻实而得到恢复,这主要是由于气至

4、后机体的气血阴阳运行得到调和,自身调节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使邪去正复。2、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针灸的作用主要通过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而历代医家之所以重视针刺得气,其目的就在于此。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很多;主要与患者体质、医生的医术医德、留针时间的长短(候气法)、穴位的选定及环境等因素有关。2.1得气与患者的关系针刺得气与患者精神状况、体质强弱和机体阴阳盛衰关系密切。新病、体质强壮、病证属实者,针后出现感应较快,较强;久病体衰、病证属虚者,针后得气感较慢、较弱,甚至不得气。2.2得气与医生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如取穴不准,操作不熟练,都是影

5、响针刺得气与否的因素。若医生在施术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不能“治神”,也会影响针刺得气的疗效。2.3得气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对机体产生影响。在春夏季节,气候温暖,针刺容易得气;秋冬季节,气候寒冷,针刺较慢或不易得气。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调气血也。”3、促进得气的方法针刺时,如不得气或得气较迟时,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得气,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3.1候气法《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当针下不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待气至。亦可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

6、正如《古本难经阐注》注:“若久留针而气不至,则浮刺于卫分,左转以待其气。”前者为静留针候气法,后者为动留针候气法。3.2纠偏法针刺不得气或得气迟缓,可能是因腧穴的体表定位不准,或针刺入腧穴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强度不适当所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体表的特定部位,刺中腧穴是得气的前提条件。针刺得气既要取穴准确,更要掌握熟练的针刺手法。3.3益气法对于少数机体虚弱,正气不足,因而针刺不易得气的患者,在其强身保健的腧穴上加强补益手法;或在腧穴上采用温针法、艾灸法温经行气;或针药并用,使正气渐复,经络气血通畅,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4试述针刺得气与疾病疗效的关系《灵枢经》中“气调而止

7、”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针灸治疗的总则,概括了形形色色病症,在使用针灸治疗时,最终要使肌体的阴阳平衡、动静相宜、不盛不衰、气血调和,疾病才能告愈,而临证时运针调气进而使得气效应出现强弱的反应,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所以,根据病情需要,采取相应的针刺手法,有效调理气机,控制得气效应强弱,是防止病情加重、提高针刺疗效、达到气调而止的重要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