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

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

ID:40068265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9

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_第1页
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_第2页
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_第3页
资源描述:

《租赋税的区别中国古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税”、“租”、“赋”的区别我国历史上税收有过各种各样的名称。除“税”这个词外,还称作赋、租、捐、课、调、算、庸、粮、榷布、钱等等。有时它们之间还发生混用或联用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混用或联用最多的词是“赋税”、“租税”和“捐税”。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模糊了他们之间的概念而混为一谈,其实它们的起源和含义有着严格的区别,可以说是个税种问题,只是由于不同朝代不同的税制,逐渐模糊了三者之间的界限。 (一)税 “税”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所记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对农业赋税制度的改革。在国家产

2、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实行“初税亩”后,土地所有者只要交税,全部收获就可以归自己支配,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税”字是由“禾”、“兑”两个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和交换的意思,因而送交农产品的为税。当然在现代,税的范围决不仅限于对农产品的征收,而是国家对整个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二)租 租

3、在现代与税的含义是不同的。租是指财产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取得的代价和报酬。租是经济利益的有偿交换,税是国家无偿的征收,二者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因此把租和税合起来(称为租税)概括税收这种特殊分配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在古代,税与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有一种土地公有制的概念,即“普天之下,莫非圣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巨”。在这种观念下,国家向诸侯、公卿、大夫征税,同天子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向诸侯、公卿、大夫收租是等同的。这就是所谓的租税合一,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一直使用“租税”这个名称。现在看来,

4、使用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 (三)赋 赋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税收产生初期用来满足军事需要征收的军需品叫做赋。如征用的兵车、武器、衣甲等。所以赋字由“贝”加“武”二字组成,即货币用于战争的意思。而中国古代的税最早是指对土地产品和工商业的征收。用于国家一般经费。正如《汉书·刑法志》的记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

5、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实行”初税亩”以后,军赋改为接田亩征用,如鲁国的丘甲规定方一里为井,十六并为丘,每丘出成于一匹,牛三头。由于按田亩征收军赋,赋和税的名称才逐渐混用,统称赋税。 以上仅指一般情况下租、赋与税各自的含义,但也有以下几种特例:1、称赋为租或田租  封建社会前期,征自农业的税即田赋多称田租或租。《汉书 食货志上》董仲舒说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此处的“田租”指的正是田赋。两汉赋役制度中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田租” 指的也是田赋。宋代有“民田之赋”的名目,以后征自农业的收入渐用田赋的名称。2、地

6、租和田赋合称为税  汉代政府也占有不少土地,政府把它们“赋与”或“假与”农民耕种,收取“假税”。此时,国家既以政权机关的身份出现,同时又是出租土地的大地主,政府征收的这种所谓的税是地租和田赋的混合物。《汉书 宣帝纪》有“假郡国贫民田”,“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的记载。 3、地租和田赋合称为租  南北朝及隋、唐(前期)全面推行均田制,政府把国家占有的土地授予农民,每个受田的成丁男子每年纳粟或稻为租。国家既以政权机关的身份出现,同时又是出租土地的大地主,这里的租都是地租和田赋的混合物。4、称人头税为赋  秦代人头税称作口

7、赋,汉代成年男女交纳的人头税叫算赋,每人每年纳120钱,《汉书 高帝纪》如淳注引《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汉代也有口赋,但专指针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又叫口钱。《汉书 昭帝纪》如淳注引《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钱,人二十三。”5、把地租混同为田赋  王莽说:“汉氏减轻田租(田赋),三十而税一,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农民耕“豪民”之田指的是农民租种大地主的土地,所以农民交的应是地租,而不是土地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