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

ID:40037065

大小:4.39 MB

页数:128页

时间:2019-07-18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_第1页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_第2页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_第3页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_第4页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颅内压增高护理:颅脑疾病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第十三章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课堂内容颅脑解剖概要颅内压增高急性脑疝2教学目标掌握1.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2.急性脑疝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熟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了解1.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生及辅助检查。2.急性脑疝的解剖概要、病因及分类。3第一节概述【颅脑解剖概要】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围成颅腔容纳脑,面颅构成颜面的基本轮廓。颅腔的顶部称颅盖,由前向后有额骨、顶骨和枕骨构成。颅腔的底部有额骨、筛骨、蝶骨、颞骨和枕骨构成,颅底承托脑。颅底内面观凹凸不平,由前向后形成前高后低的3个阶梯状的颅窝,分别是:颅

2、前窝、颅中窝、颅后窝。4第一节概述颅腔被小脑幕分成幕上腔和幕下腔。幕上腔有被大脑镰分隔成左右两分腔,分别容纳左、右大脑半球。幕下腔容纳小脑、脑桥和延髓。中脑在小脑幕切迹裂孔中通过,其切迹上方是大脑颞叶的钩回、海马回。动眼神经:发自大脑脚内侧,通过小脑幕切迹走行在海绵窦的外侧壁,直至眶上裂。枕骨大孔:指颅腔与脊髓腔相连处的出口,延髓下端通过此孔与脊髓相连,小脑位于延髓下端的背面。5第一节概述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4部分。脑干自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和延髓。(间脑位于中脑之上,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

3、脑后部五个部分。)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脑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脊)膜、蛛网膜、软脑(脊)膜、蛛网膜与软脑(脊)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流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最后经蛛网膜颗粒回渗到上矢状窦,最终回流到颈内静脉。脑脊液:处于不断的产生和回流的相对平衡状态。6第一节概述正常脑脊液:循环: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回渗到上矢状窦→最后汇入颈内静脉系统。作用:具有运输营养物

4、质、带走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的酸碱平衡、缓冲脑和脊髓的压力、起到保护和支持脑和脊髓的作用。7第一节概述【颅内压】1、颅内压的概念及形成:颅内压: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成人颅腔的特点:刚性结构,容积固定约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主要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一般脑组织占:80~90%,脑脊液占:10%,血液:2~11%。8【颅内压】2、颅内压的测定测量方法:颅内压可以用脑室、腰段蛛网膜下腔压力表示。由于颅内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可通过侧卧位

5、腰椎穿刺或直接穿刺脑室测定:正常值:成人70~200mmH2O(0.7~2.0kPa),平均1.0kPa;儿童50~100mmH2O(0.5~1.0kPa),平均0.7kPa9【颅内压】3、颅内压的调节:正常颅内压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可随血压、呼吸的波动有细微的起伏。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颅内压增高时,部分脑脊液被挤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同时脑脊液分泌减少而吸收增加。颅内压降低时,其调节作用相反,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加,以维持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其次是:当颅内压增高时,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中。10【颅内压】颅内压调节的临界点问题

6、:一般而言,允许颅腔内增加的容积或缩减容积的临界点为5%。超过5%的临界点,脑体积有轻微增加颅内压急剧增高。如超过8-10%,将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甚至导致脑疝,致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11第二节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概念:是由于颅脑疾病或颅脑损伤导致-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0mmH2O(2.0kPa),并出现头痛、恶心、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症,称为颅内压增高。12【病因】(一)颅腔内容物的体积或量增加1.脑体积增加:如颅脑损伤、炎症、缺血缺氧、中毒、脑出血、脑血栓致脑软化区周围水肿

7、等都可导致颅内压增高。2.脑脊液增多:如脑寄生虫病、先天性脑积水、颅脑损伤等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或循环受阻。3.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多,如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4、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在脑内占据一定的体积导致颅内压增高。13【病因】(二)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缩小1、先天因素:狭小症,颅底凹陷症等先天疾病。2、后天因素:外伤致大片凹陷性骨折等,使颅内空间缩小。14【分类】(一)按病因分类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因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引起。其特点是:颅内各部位的压力均匀增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故脑组织无明显移位。

8、2、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肿瘤、脓肿等在脑内占据一定的体积导致颅内压增高。病变部位的压力首先增高,造成颅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移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