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92933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16
《20 古诗两首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一、学习《石灰吟》 (一)、导入板书:石灰问:见过吗?它有什么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粉刷房子时用的,经它一刷,房子就变得雪白雪白) 2、揭题:你知道吗?明代有位著名诗人叫“于谦”(板书:于谦),他特别喜欢石灰,还特意写下了一首有关石灰的千古传诵的古诗(板书:石灰吟)引导读题,解题:吟——吟诵、赞美,如(游子吟) 3.简介作者: 4、过渡质疑:那你
2、知道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大诗人于谦去赞美它吗?让我们从诗中去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1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诗歌的合理停顿。 (2)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尝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正音。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
3、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
4、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感情朗读。 (三)、想意境,悟诗情。 1、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 3、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
5、于牺牲的英雄) 5.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6、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 7、背诵诗歌。 (四)、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二、学习《墨梅》 (一)导入: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首绝美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6、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 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随机解决生字“乾坤(qiánkūn)”的字音。 (三)、赏画品诗,感悟诗意。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并回答问题:图中梅花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补充;图中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颖;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花朵只用淡墨轻染,仅花蕊加重笔墨,显得清新俏丽。整个画面虽无艳丽的的“好颜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气”似从纸中透出。 2
7、、品诗: 理解前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两句。 (2)小组讨论学习。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学生理解: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花树上,朵朵花都是淡淡的墨痕。) (5)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直接描写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6)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等,采用各种形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