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14149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4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作者:王利斌时间:2014-5-1819:29:46 (一)第四单元的特点 时段:220—589年。 特点:本单元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是战乱迭起、国家分立、民族汇聚趋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但它又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艺术展现提供了条件,也为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二)第四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主题下的内容,涉及到历史与现实,国家法规与民族关系,也涉及到史学理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国家与政权、分立与分裂、民族关系与政权性质等问题的
2、思考。这一单元下有六课。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下有“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二个子目。其中,三国鼎立是重点,曹操统一北方是难点。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下设三个子目:“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是重点,而发展的原因是难点。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中有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子目,重点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
3、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以及“书圣”王羲之、顾恺之和绘画、石窟艺术都是重点;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是本册第四个也是最后一堂探究课,全学期课程到此为止。 (三)第四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政权“分立”及其作用? (1)如何看待“分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一时期说成是“分立”,而不是“分裂”?既不说是“国家分裂”,也不说是“政权分裂”,或者是“国家分立”,而是说“政权分立”?其主要理由是: ①从三国鼎立局
4、面的出现看,魏、蜀、吴三国从220年开始,到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前后60年,实现的是“三分天下”之势,是政权的分立。当时的汉献帝只是被废为“山阳公”,而不是全部颠覆、国家分裂。 ②从420年开始到589年隋统一期间存在的南北朝看,它也只是在中国境内出现了诸多分立政权的表现,国家并没有分裂。 ③从当时的疆域与中国现有版图看,当时小,现时大。这就是说,历史上建立的这些政权丝毫没有动摇祖国的领土完整、疆界的安全,只是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地方政权。所以也只是分立,而不是分裂。 ④从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看,也只是与汉人政权
5、一样的,建立的是国内的封建政权,并没有独立出去。也是分立,而不是分裂。 (2)积极作用: ①“分立”的政权为了生存,加紧建设和发展,能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换言之,它是由小规模、单一的分立,演变为局部的小范围的统一,再变成为新的、大规模的、多民族的统一酝酿着一个前提条件。 ②可以彻底地改变旧史学的正统观念:凡是少数民族在汉族政权之外建立政权,就认为是分裂政权(认为刘渊和石勒没有资格做天子)。能确立一种新的思想: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没有高低之分,没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 2.如何理解民族汇聚? 过去总讲民族融合
6、,其本义是“融而合一”的意思,但是,它有时往往被误解为“同化”“以汉族为中心”,甚至“强制”的意思。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确实存在着残酷的仇杀、战争和压迫,以及“汉化运动”,同时,也有“和亲”“联姻”和各族的友好往来。通过这一过程,互相交流学习,以往的“胡”与汉之间界线已难以区别,成为新的民族——汉族的共同体。这一过程奠定了“汉”民族的共同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所以,新教材有时用“民族融合,”有时用“民族汇聚”,而且认为用民族汇聚来表述这一过程则更为合适。 3.如何理解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①人口南迁
7、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②战乱少提供了和平环境;③南方统治者的有利政策;④江南的自然条件;⑤南方北方人的共同开发。 表现在:农业、水利、手工业、纺织业、冶炼业、制瓷业、城市建设上。 4.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种意见认为,北魏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领袖,能抛弃民族偏见,推行改革,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加速了拓跋族发展的步伐,促进了民族汇聚,也为巩固国家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应予以肯定。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他的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认为他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本民族长处,热衷于汉文化的糟粕,对本民族
8、文化起了促退作用。 北师大版认为,他顺应历史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并肯定了他迁都、改姓、通婚等做法,肯定中原文化由此得到了发展。 (四)本单元的教法建议 1.课程标准只规定了“了解三国……”“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