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

ID:39887486

大小:1.64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14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_第1页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_第2页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_第3页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_第4页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形象学_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_周宁教授访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跨文化形象学:从形象类型到形象网络——周宁教授访谈学界人物□周云龙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周云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老师,您对西方的中国形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19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可是,据我所知,学界对您的一系列研究的关注和思考却迟至2005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形象”研究在学界大有风生水起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您如何解释这一显在的“时差”?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先,一项研究被学界关注的程度不应作为评价其意义的唯一尺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去反思该研究背

2、后的寂寞症结所在。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往往是那些能够与时代的价值关怀核心密切相关却又不易联结的领域。跨文化形象研究曾经的寂寞与如今的热闹都可以据此得到解释。众所周知,作为“软实力”的国家的文化形象目前已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指标之一。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意在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进程中思考现代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它同时密切回应中国文明崛起的时代问题:不仅批判文化多元主义背后的西方现代文化一元主义的强势冲击,而且反思从后殖民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滑到大国崛起梦幻的东方中心主义的悖谬逻辑,寻求一种跨文化的对话立场。学术作为时代的隐喻,其意义

3、就在于以专业的方式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而跨文化形象学正是诸多途径中的一条。新的全球图景的延展,将使这一研究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但同时也会对该领域的观念与方法构成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和参与这一研究领域,意味着某种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已经逐渐萌生,不仅仅对于跨117文化形象学这一研究领域,对于当下整个知识场域的渐趋成熟而言,都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讯息。周云龙:标志着跨文化形象学这一簇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出现的事件正是由您编著的煌煌八卷《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在2004年5月的出版。那对于整个学界而言,无疑是一大盛事

4、。乐黛云教授在第17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高度评价您的这套著作“为形象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2006年12月,您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卷的问世,则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已渐次走向理论的自觉,因为您在这部著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象研究的历史格局与逻辑框架。《天朝遥远》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的一个总结,它在海内外的中文世界里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个人就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听到美国北卡罗莱拉大学亚洲研究系系主任乐钢先生对该研究的评价,他说这是中文世界里面最细腻、最深刻、最透彻、最系统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国内

5、几份比较重要的学术杂志也都先后组织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您的著述做了一系列笔谈。这里能不能先谈谈您最初是如何进入这一领域的?还有,就是您初涉这一研究领域时,在基本观念与理论前提的认知上有没有一个变迁的过程?周宁:一项研究的兴起,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问题。十多年前开始回味新时期社会思想短暂的自由与浪漫时,总忘不了最后那部风靡一时的电视片《河殇》。一段充满激情隐喻的、以现实批判为立场的、反思中华文明兴衰历史的叙事,怎能如此自然而诱人地镶入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框架中。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是大河文明,把辉煌留在历史的源头,然后就宿命无情地奔向蔚蓝色

6、的海洋。其中激情澎湃的叙事主体,是否意识到,用西方的“中国思想”思想中国,中国从一开始就被他者化了?背弃中国历史主体的反思,即使可以看到中国过往的陷阱,也看不到中国未来的前景。现代中国思想是否可能超越西方现代性观念而思想自身?不论五四时代的经典自由主义传统还是后五四时代反现代西方的革命传统,实际上都难以摆脱西方现代性观念霸权。而这种霸权真正令人生畏的是,你无法不在西方现代性框架内思想中国,除非你放弃思想。那时候朦胧意识到跨文化研究的中国问题,如何从思想中拯救中国的历史主体。这个问题还不仅是柯文先生所说的“从中国发现历史”的观念的选

7、择,更直接的是对西方的中国思想的解构,分析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的中国话语的生产分配并发挥文化霸权的方式与意义。以往也有人研118社会科学论坛2010/3(半月刊)究西方的中国观,描述从马可·波罗游记开始,或从古希腊只言片语的传说开始,西方认识中国的过程。这类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尚未自觉,我的研究也经历过这一未自觉的阶段。因为一旦假设西方认识中国,知识自身的合法性问题就出现了。西方的中国观,真正的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必要的、关于中国的形象,其中包含着对地理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包含着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

8、望,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它将概念、思想、神话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研究西方的中国观,有两种知识立场:一是现代的、经验的知识立场,二是后现代的、批判的知识立场。这两种立场的差别不仅表现在研究对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