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习临帖指要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

ID:39885958

大小:1.35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14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_第1页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_第2页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_第3页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_第4页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法练习临帖指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帖指要 一临帖与其它习字环节之关系1.  临帖与读帖学书不能不临帖,亦不能不读帖。所谓读帖,并非着眼于阅读帖中的文辞,而是重在欣赏其书写形式,揣摩作品的用笔、结构与章法,领会其中的审美趣味。当然,我们也可以阅读文辞,随着阅读的进行,字迹之美亦有序地呈现,由此可品读书法与诗文之双重意蕴。赏读前人法帖,久而久之,便能对古人表现的趣味心领神会,眼力逐步提高。读帖与临帖是相互促进的。审美的眼光提高了,对古帖的理解深入了,临帖才能更加到位。另外,临帖亦能促进读帖的能力。欣赏书法经典,有过临摹体验的人和没有临摹体验的人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临帖深入的人和浅尝辄止的人感受也是大不相同的。2.临帖与创

2、作临帖又与创作相对而言。临帖是学习、摩仿他人的书法,而创作则出于自运。学书者临习范本,从简单处说,可以从前人那里学习表现的技巧,从更高的标准看,可以从前人那里获得创造性的启发而自出新意。临帖与创作在修习的过程中是交替进行的,不宜分作两截。有的临书者以为需临帖若干年之后才能创作,理由是“临得都不像如何能创作”,此种态度并不可取。正如儿童学习语言,听别人说话与自己说话总是并行不悖的,听有助于说,说亦有助于听。孩子并不能全然听懂大人的话,但是他并非等到全然听懂了之后才去学说话。临帖与创作的关系亦当如此,你不可能等到全然临像了才去创作。当临摹一段时间法帖之后,便用此帖的技巧与风格尝试创作,这

3、时便可以巩固临写时学来的技巧;在创作时或许会遇到诸种难以处理的技法问题,带着问题意识再去临帖,定会事半功倍。又或认为书家达到相当水准而能自成一格之后,便无需临帖了,此亦肤浅之见。真正的艺术风格从来不是某种封闭的式样,杰出的作品总是与前人经典构成复杂的交互性。一个书法家不管形成多么鲜明的艺术个性,总需不断从前人经典中汲取力量,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生机。10二临帖的诸种方法 1、临与摹 “临摹”通常指的是“临”而非“摹”,事实上,临与摹是不同的。“临”指的是面对法帖而仿照学习,“摹”指的是以薄纸覆于帖上依样而写。临和摹各有长处和短处。摹帖时在原帖上蒙了纸,所以对笔法的精微之处很难看得清楚

4、,但是临写者可以根据隐隐透过来的字形准确地摹写字的结构;临帖时能够将帖中的笔法看得清楚,但是很难将结构写得准确。故而清人朱和羹云:“临书异于摹书。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池心解》)摹帖是初学书法时的一种重要方法,却并不限于初学者使用。训练有素的人进行摹写,亦可对字帖有新的发现,精益求精。摹帖时看不清楚字帖且易弄脏字帖,人们想出种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有的习字纸将帖中的字印成红色,或用红色线双钩,以此练习称为“描红”。此外,还有一种介于临与摹之间的方法。即将较薄的纸蒙在帖上,用铅笔单钩出字的骨架(即各个笔画的中线),之后在这张薄

5、纸上进行对临。由于行笔的轨道已经固定,所以既能集中精力学习笔法,又能有效地规范结构。2、对临与背临对临是面对字帖临写,背临则是不看字帖而默写出帖中的字形。在临与摹二者之间,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别;在背临与对临之间,亦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别。对临时眼前有所参照,一目了然,却也可能形成对帖的依赖。背临全凭记忆,难免模糊,但是能够调动学书者的主动意识。学书者常有这样的困惑,即对临时写得有板有眼,而独自书写时便方寸大乱。要消除自己对帖的依赖,背临便是很好的对治手段。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临和背临最好交替进行。背临可以检验、巩固对临的学习效果,而对临可以进一步纠正背临时的偏失之处。3、临帖与集字10在临帖

6、与创作之间,集字也是一道沟通二者的桥梁。集字分为两种,一是对帖集字,将拟写辞句中的字一一从帖中找出来,对照临写,这样的集字其实和对临差不多;一是背帖集字,即书写时凭借记忆力求逼近字帖,这样的集字其实和背临差不多。在实际的集字练习中,这两种集字方式往往是互相补充的,心里有把握的字便默写出来,没有把握的字便从帖中找出来进行对临。集字的难度要大于临帖。由于集字所写的辞句和字帖中的辞句不同,每一个字处于新的章法环境之中,所以集字时并非将原帖中的字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往往要有所调整。当一个人能够对某家某帖自如地进行背帖集字时,便可娴熟地以某种风格书写了。在历史上,颇有一些书法家具备这种功夫,比如

7、南朝羊欣学习王献之、唐代薛稷学习褚遂良、宋代吴琚学习米芾,皆可做到惟妙惟肖。当然,学书者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止步于此。若要得书法之三昧,还需博采众家而融会贯通。比如八大山人早年学习董其昌的书法亦能形神兼备,但终究自成一格,了无痕迹。4、精临与泛临临帖贵在能够处理“专”与“博”之关系。如果博而不专,频繁换帖,浅尝辄止,自然难有收获。如果专而不博,固守某家某帖,也并不能对这一家、这一帖有深入的学习。常有人自称数年甚至数十年专攻某家某帖,其实只是贻笑大方。学某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