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49605
大小:1.94 MB
页数:176页
时间:2019-07-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复习指导】1.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
2、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注意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从现(近)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
3、方面)。3.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成熟,要把握住: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鸦片战争
4、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断向西方学习,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地主阶级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停留在器物层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其指导思想,但最终以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宣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维新思潮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
5、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糅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后,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在反清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了三民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毛泽东为
6、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引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
7、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方针。【核心自查】一、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2)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
8、环球,探索救国之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