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42946
大小:24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2
《诗歌鉴赏--牡丹南宋陈与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牡丹南宋陈与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请你品赏宋诗鉴赏此诗为陈与义咏物怀乡的名篇。读到此诗,自然很容易想起唐代岑参的怀乡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由于个人性情、时代环境等的差异,这首诗比岑诗显得更为思力沈絷,悲凉凄楚。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春,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于浙江桐乡县北清墩之寿圣院塔下,无论国家的局势,或者个人的身世,都使诗人感慨无限,他便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宋诗鉴赏起句以回叙开篇,从金兵入汴写起。“一自”二字以口语入诗。此句语
2、意陡峭,情感愤激,次句紧接起句,继续续写十年来的漫长愁苦,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二年掳走徽钦二帝。北宋亡。从此诗人便流离失所,漂泊江湖,不觉已经十年。“伊洛”,即伊河、洛河,伊河为洛河支流,洛河为黄河支流,《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喻他那亡国的隐痛。“路漫漫”亦兼有两重意思: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即所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涉江采芙蓉》);其二谓国破家亡,乾坤板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即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前二句既有对敌方的谴责,又有对故国的怀恋,既有思
3、乡之情,又有亡国之痛,而且“其用意深隐,不露麟角。”宋诗鉴赏三句亦与次句相承,意谓自己此时年龄虽未满半百,但体衰多病,早已疲惫乏力,数次以病剧辞,方得在此江南之青墩溪畔客居,此为身世书写而语气平静舒缓,使得感情的激流暂趋平缓,为末句蓄势,洛阳牡丹号称“天下第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然而此时洛阳被占,有家归不得,偏偏今天在他乡看见了牡丹,这自然会使诗人情不能自已,感慨万千!“独立”,即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意,表明诗人此时零丁孤苦,无有知音。陈与义出身世家,超世特立,不求显达而重名节,然而此时体衰多病,又孤掌难鸣,实无力报国,哀苦之情,令人黯然神伤。“东风看牡丹”,似乎勾勒出一幅闲
4、暇有致的画面,其实乃是一种极为悲苦的写照。诗人强压住悲痛,将他那伤悼故国、悲叹身世的全部情感都倾注于江南海滨的牡丹上,但牡丹不语,岂解人意,诗人便只有暗吞伤心之泪了。本诗以“牡丹”为题,却在结句的最末二字才点出,这并非一般的点睛之笔,而是凝聚了诗人的全部的感情,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宋诗鉴赏全诗自然流畅,“用事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此诗作于诗人逝世前两年,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叙》),确非虚语。出自宋诗鉴赏考题呈献诗中的牡丹有什么作用?请分析“路漫漫”的具体内蕴。联系全诗具体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1)牡丹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异地他乡
5、,诗人见牡丹开放情不自禁地想起沦陷敌手的家乡洛阳的牡丹。(2)“路漫漫”兼有两重意思: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即还望旧乡,路长漫浩浩;其二谓国破家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即所谓路漫漫而求索之恢复之志。(3)对异族入侵者的愤恨;思念家园的情怀;对山河破碎、家园沦陷的悲慨;沦落天涯英雄迟暮的感慨;对国事艰难前景无望的忧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