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ID:39797942

大小:3.32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7-11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1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2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3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4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5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6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7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8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9页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_第10页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的起源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半坡遗址出土)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房屋想像图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2、成古代的畜牧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灰陶猪首形匜(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约为公元前4000—前2685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的畜牧业鼠牛虎兔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龙蛇马羊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猪关系。猴鸡狗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具的进步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石犁石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石镰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铁锄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牛耕东汉·

3、牛耕图画像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石(江苏徐州出土)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筒车模型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筒车应用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禹治水(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第1课精耕细

4、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成都)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分水鱼嘴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宝瓶口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飞沙堰“

5、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石人即水位测定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早的水尺。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深淘滩,低作堰。——李冰“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

6、作堰就是说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庄严的放水节仪式2004年4月4日,一名少女将象征四海之水的圣水倒入岷江。当日,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在中国都江堰市清明放水节上重现。据传,为祈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都江堰修建后,“祀水”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遗址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

7、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王景)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后汉书·王景传》王景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黄河的治理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河防一览图卷》,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

8、,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