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87848
大小:1.42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1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角形》单元教学设计金昌市金川总校五中郑晖洪发一、单元教学要素分析1、数学分析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多边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于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它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前面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养,这都为学习三角形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研究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属性。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
2、的一些概念和性质;三角形三条边、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全等图形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别判定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用尺规作图画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探索生活实际中两点之间距离测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必要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的养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毛2、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
3、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3、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5、掌握三个基本事实即SAS、ASA、SSS。6、证明AAS。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8、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9、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3、教材比较分析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比较,本单元除了容量和深度有了一定的增加外,在内容和方法上也
4、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语言训练上,从前面几个单元以训练文字语言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符号语言和作图语言为主;在图形的识别上开始识别经过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的图形;在画图上,开始从工具画图为主转向以尺规作图为主;尤其在证明训练上,初步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论证的训练。特别是本章对图形全等的研究是几何研究图形相等和不等的主要工具。本章对图形性质的探索是以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相结合的的方法进行的,对有关结论的证明将在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上)进行。4、学情分析对于本单元的学情分析也有以下三点:(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三角形,
5、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2)在前面的几何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3)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5、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问题以及它的说理过程.6、教学方式分析(1)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空间观念的
6、发展需要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使学生自我发现,获取知识。如,三角形全等的获取过程应是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展推理能力。(2)注重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
7、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体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很广泛,是体现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良好素材。教科书除了专门设置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应用外,在其他学习内容中也注意选取适当的现实问题,体现三角形的广泛应用,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外,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更多学生更感兴趣素材,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与解
8、决,从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了解数学的价值.(3)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思考,自觉地用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并尝试解释其中的理由,养成说理有据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苛求“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