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课件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

ID:39759919

大小:39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7-11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_第1页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_第2页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_第3页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_第4页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放言五首其三》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诗歌朗读写作背景: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诗歌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真玉烧三日不热。枕、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区别。向使:假使、假如。复:

2、又。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赠一法为其排解忧烦。表明此“一法”是作者久藏心中之物,也说明了彼此间诚挚的情谊。又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设置悬念,体现方法简单易行。赠诗歌分析首联:这“一法”是什么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说明是怎样的“一法”。未直接说出,却令人有所悟。说明此“方法”必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则形象地表明还需要一定的方式。诗歌分析颔联:“三日”与“七年”:“烧”与“辨”:正面举例说明说明方法很简单:让时间去考验。《淮南子·淑真》:钟山之玉用炉烧三天而色泽不变。《史记·司马相如传》: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

3、分别。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诗歌分析颈联:反面说明方法指出识别人事的真伪尤其需要时间的考验。说明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举出历史上两个事例,说明此“一法”的灵验。周公: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汉元帝皇后的侄子,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

4、: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向使当初身

5、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

6、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7、。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暗示好友:莫要怨愤伤身,待以时间辨真伪。深情勉励友人要自信,经得住时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