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81354
大小:1.23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7-09
《《自然灾害与防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
2、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本题从考查内容上,侧重于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的考查;从形式上,以某重大自然灾害为载体,以图文资料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结合基本知识作答,多以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时代性特征,题目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紧扣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必须对每一种自然灾害从分布特点、产生机制,造成灾害,防治措施等几
3、方面去掌握。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分布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气象灾害热带气旋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洪涝锋面、气旋等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纬度30°~5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气候区、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区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多见于中纬度地区,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地震地球
4、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泥石流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海洋灾害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的地区生物灾
5、害害等虫灾鼠是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分布广泛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及成因地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区位于大陆断裂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濒临西北太平洋三、我国
6、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
7、、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四、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1.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影响因素气候条件: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地貌条件:地
8、势起伏大,大斜坡多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防御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