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人假说的理论机理与利己一致性行为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1经济人假说的理论机理与利己一致性行为模式*陈惠雄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内涵的五个层次与五次修正的阐述,力求展示经济人假说的系统结构与假说修正、演化的概貌。通过对基于趋乐避苦原则的经济人个人效用函数分析,力图探索并构建一个符合一致性假说的经济人行为模式新框架,以求得对人类行为结构的系统性理解。关键词经济人假说经济人行为目标利己一致性经济人假说是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新老古典经济学都是构筑在经济人假说基础上的。然而,由于长期接受斯密的经济人自利性假说并把这种自利性局限于经济自利的范围之中,造成对人性与人类行为认识的很大局限。近年来,利他与社会人理论在
2、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利己一致性假设的不足,或者至少拓展了关于经济人行为认识的新视域。系统阐述经济人假说的层次与结构全貌并力图在一致性框架内完善经济人假说,使所有的利己、利他行为皆收敛于一致性解释框架之中,从而形成对人类行为的系统性认识,是本文的目标与任务。经济人假说的五个层次与五次修正经济人(HomoEconomicus)是一个针对人性与人类行为进行分析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的经济学发展,大致可以看作是一场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运动,即以经济人理性为核心的理论展拓。传统经济人概念包含五个层次含义,即经济人性质(自利本性)、经济人行为目标(利益最大化)、经济人行为状况(理性人)、经济人运作条件
3、(完全竞争市场等)和经济人行为方式(价格与收入的函数)。这些被包含在经济人假说中的内容与假设条件,实际上已经被后续的经济学家逐个质疑、修正甚至否定,这是二战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经济学理论体系发生变革的有决定性的一幕。首先,古典经济学把经济人界定为个体利益至上的自利主义者,自利性是对经济人属性的基本假定。对经济人自利性的解释始于斯密的国富论。斯密认为,在追求自利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下,不仅个人能够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而且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如真想促进社会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斯密理论主要基于经济人的自利性假设(自利性假设的哲学
4、根基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弘扬的个人本位主义与自由思想),由此引起理论假说与利他实践的矛盾冲突。针对这一情况,萨缪尔森等人扩大了经济人行为的解释边界,运用成本收益原理,把利他性置于利己主义的解释框架之中,从而坚守了经济人自利性的唯一性假设。更多的经济学家如阿尔钦等人则坚持把放弃利他性假设看作是经济学工具理性必须走的一步。另一派经济学家以黄有光、汪丁丁为代表,坚持认为人不仅存在亲缘利他倾向,同样存在非亲缘利他动机,从而否定了把自利性作为经济人性质的唯一性的假设。国内学者杨春学研究员则干脆提出利他主义经济人假说思想,但杨春学同样把利他置于并局限于有回报这种利*此文为浙江省哲学社
5、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03LJ9。52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经济理论己的个人效用函数解释框架之中,从而事实上坚守了利己一致性原则。其次,经济人行为目标(内涵)在于追求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对经济人即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人行为内涵的认识与假定,同样是不符合人类行为的真实状况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包含的不同质需要的弱通约性原理(金钱不能购买与通约一切),否证了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行为目标假说。因为,安全、尊重、友谊、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满足,同样能够给行为者带来效用。贝克尔也认为,人类行为其实并不是单纯和完全以经济利益为充分
6、(唯一)内容的。由于人类需要的多层次性及其所包含的家庭、荣誉、友谊等非经济利益的内容,以及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包含的一些健康、道德和社会目标,因而,贝克尔认为经济人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体的效用最大化。这一解释使得经济人行为目标的涵盖比经济利益更为宽泛,也更符合现实经济人行为状况。贝克尔同时认为,经济人行为在唯一局限与受制于个人效用函数即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同样会包括利他主义的内容。与萨缪尔森一样,贝克尔把利他置于利己的解释框架之中。只不过,萨缪尔森的解释框架基于经济利益行为,贝克尔拓展了利益视域,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包含在效用的解释之中。与贝克尔不同,卡尼曼(Daniel
7、Kahneman)通过研究快乐心理学(hedonicpsychology),力图复活边沁的快乐理论,主张以快乐来替代经济利益或效用。卡尼曼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行为动机的真正本质,并运用实验心理学方法进行验证,从而在对经济人行为目标的证明手段上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国内学者叶航则主张用广义效用概念替代狭义的经济效用概念,从而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类的整体行为模式。在最大化问题上,黄有光认为人类行为事实上并不是全然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