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

ID:39669391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8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_第1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_第2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_第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_第4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活动1.知识链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题目12.3.1《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2、通过探究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证明以文字命题形式给出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方法和手段《角的平分线性质》,在教学中

2、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角的平分线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活动1.知识链接1.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奠定基础。活动2.创设情景[教学内容1]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小明家居住在一栋居民楼的一楼,刚好位于一条暖气和天然气管道所成角的平

3、分线上的P点,要从P点建两条管道,分别与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相连.问题1:怎样修建管道最短?问题2:新修的两条管道长度有什么关系,画来看一看.[整合点1]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即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有很多未知的性质需我们来解开,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

4、这一概念,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活动3.探究体验[教学内容2]要研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必须会画角的平分线,工人师傅常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来画角的平分线.出示仪器模型,介绍仪器特点(有两对边相等),将A点放在角的顶点处,AB和AD沿角的两边放下,过AC画一条射线AE,AE即为∠BAD的平分线.教师继续引导,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验从生产生活中分离,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到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教学内容3]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

5、两边时,平分角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BC=DC,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教师提问,学生分组交流,归纳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口述证明角平分线的过程.[设计意图]根据画图过程,从实验操作中获得启示,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师生交流并归纳.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作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画法,加深印象,并强调尺规作图的规范性.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进一步明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熟悉几何证明过程.[教学内容4]利用手中剪好的角,把纸片对折,使角的两边叠合在一起,把对折后的纸片继续折一次,折出一个直三角形(使第一次的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

6、三条折痕.问题1:第一次的折痕和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2: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何关系,它们的长度有何关系?学生动手剪纸,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第一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第二次的折痕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它们的长度相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下面进一步揭示角平分线的性质作好铺垫.[教学内容5]如图: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角及折纸形成的三条折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猜想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根据命题写出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

7、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以及文字命题的证明过程。[整合点2]利用多媒体直观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归纳,强调定理的条件和作用.教师用文字语言叙述得到的结论.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并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同时强调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对于结论的验证,信息技术在此体现其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辨析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