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

ID:39637768

大小:405.61 KB

页数:101页

时间:2019-07-08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_第1页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_第2页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_第3页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_第4页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疟疾流行病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疟疾流行病学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疟疾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2.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3.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疟疾的对策与措施。研究方法: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观察并详细记载所发生的一切→综合归纳→提出假设(假设病因或流行因素)→验证假设。二、流行病学实验主要在现场进行,如实施某项抗疟措施后,观察其效果的方法即被看作是实验的方法。分布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围,其界线大致处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之间。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地域不发生疟疾的原因,首先是气候条件的限制,疟疾不能发生

2、在最高气温月份平均温度15.6℃以下地区,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平均15.6℃等温线相当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在疟疾可能分布的这条宽阔带状地域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区也是没有疟疾的。海拔高度又是一个限制条件。海拔1000米以上疟疾就少见了,愈高愈少。临床表现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冷热发作,脾肿大、贫血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症。人类疟疾共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重要性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

3、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生物学,疟疾的防治对策和疟疾的诊断都需要加强研究工作,但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与疟疾流行病学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对疟疾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节流行因素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本世纪初又进一步证实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于是疟疾如何从人通过媒介按蚊传给另一个人的途径得到阐明,即疟疾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带疟原虫的患者)、传染媒介(按蚊)和易感者(健康人)这三个环节。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在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兰报告里所描述

4、的那种疟原虫;拉弗兰、罗斯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一、传染源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都是传染源。1.配子体⑴配子体密度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血症上升而升高。⑵配子体出现的时间配子体出现的时间早晚随虫种而异,间日疟配子体常在无性体血症2-3天后出现,有时甚至可以与无性体同时出现,而恶性疟原虫则在无性体血症之后7-11天出现配子体。⑶配子体成熟时间配子体在末梢血液内存在2-3天后成熟。2.疟原虫的寿命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间日疟平均2年,

5、3日疟平均为3年。3.潜伏期3.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短潜伏期为10-28天,长潜伏期228-443天,恶性疟的潜伏期6-27天,平均11天,三日疟的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I型也称热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频繁复发,以溪桑株为代表,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地;II型也称温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远期复发,以美国的伊丽莎白株为代表;III型也称北欧型,表现为长潜伏期,初发后有一组间歇较短的复发,然后又经一长潜隐期而再次复发,见于苏联和北欧

6、。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潜伏期。近年来大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潜伏期可长可短,似不存在生物学上稳定的长或短的潜伏期虫株。潜伏期的长短与所接种的子孢子量有关,接种量大,表现为短潜伏期,子孢子接种量少,出现潜伏期有长,有的短。从临床流行病学上看,仍然可以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之分。疟原虫的抗性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地域株已经表现出一对抗疟药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我国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部分恶性疟已表现出对氯喹的抗性。二、传播途径1.经按蚊传播2.输血感染输血性疟疾。3.母婴

7、传播先天性疟疾。4.罕见的情况下,经针头或注射器不洁等均可感染。传播媒介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染子孢子,另外28种在实验条件下对疟原虫敏感。但是,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按蚊只有27种。每个地理区域一般有1种媒介,最多有3-4种按蚊是传疟媒介。在我国,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4种。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a.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b.寿命必须长于子孢子增殖期;c.必须具有维持传播的种群数量;d.对疟原虫具有敏感性。1.叮人习性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

8、性。叮咬频率取决于温度,一般每两天吸血一次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嗜血习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趋向性,随不同的蚊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大体分为嗜吸人血和嗜吸动物血,愈是嗜吸人血的按蚊愈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介。人血指数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估计。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一般为0.05左右,但是有的地方,有时可达0.20以上。海南岛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过去曾达0.80以上,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