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政治常识

公务员政治常识

ID:39636354

大小:60.6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07

上传者:U-2441
公务员政治常识_第1页
公务员政治常识_第2页
公务员政治常识_第3页
公务员政治常识_第4页
公务员政治常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务员政治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政治政治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真题演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的统一。A理论和实践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是()。A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人生观B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C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D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孤立、静止、片面以及否认矛盾的局限性。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霍布斯就认为,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是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4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万事皆备于我、吾心即宇宙、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___________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理在事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2~ 政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所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关系: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内容、实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一是指事物相对某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处于量变过程中的物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运动都是运动的绝对与运动的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反对相对静止的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只承认相对静止反对运动的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2、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4、相互渗透的关系:运动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真题演练“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中有静B静中有动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时间空间2.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会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A时间是由人的主观感觉决定的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三、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本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5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①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真题演练“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是()。A夸大人的自觉活动B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22~ 政治C强调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D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辩证法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3、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真题演练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联系与系统(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1、整体性;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深刻地提示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结构性:考察系统特别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性,只有通过结构的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达到系统的最优化;3、层次性:系统都是分层次的,层次不同,功能与作用也不同。4、开放性:一系统与它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6二、发展观点与过程论原理1.发展观①定位: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②机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③定义:发展是具有前进和上升性质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④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的本质是创新。2.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22~ 政治3.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三大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1.涵义①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2.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④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3.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构成事物统一体的对立因素(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共居,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是否承认()。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永恒发展的C事物的内部矛盾D事物的外部矛盾(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1.理由与根据矛盾着的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一旦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地位便发生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就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事物发展的实在过程。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22~ 政治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地位和作用(1)含义: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橘这种水果适宜生长在难南,如果移到淮北就变成又小又苦的枳了。这种情况说明()。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与一定的条件紧密相关的,因此,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C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D条件决定一切,人们在环境和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题演练(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A矛盾的普遍性原则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其对立统一促使事物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通过否定获得了自我发展。但事物在否定阶段的发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8③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的否定阶段也必然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扬弃了片面性,继承了合理性。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④事物经过两次辩证否定,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矛盾双方都得到充分展开,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了新(基础上)的肯定。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是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地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和悲观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判断标准:~22~ 政治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辩证法:联系、发展。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四对范畴1.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2.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9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________.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 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一是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二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梓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三是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科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主张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偶然性同科学无关,甚至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22~ 政治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4.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①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②区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好的、坏的)③要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认识论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以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1.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0(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3)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科学的观点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2~ 政治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j/TT810._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二、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低级和高级的关系(1)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和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2)两者的统一和联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感性认识和实践活动。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1(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达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2)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的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认识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2)实践的需要和要求,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或尽可能是正确的。(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2~ 政治(3)理论回到实践中,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理论回到实践中,要同关于人的需要、利益的价值认识相结合,并具体化为指导实践的计划和方案等。(5)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1)含义: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2)理由:①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指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受到一定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②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认识主体的精神肉体状态和能力(如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努力程度的限制。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1)含义: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没有终点的。(2)理由:作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的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是无限的,因而认识就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真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题演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2A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同谬误相对立的认识D绝大多数人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说明真理具有()。A主观性B客观性C绝对性D相对性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22~ 政治确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29289蝊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它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它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客观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它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3的社会力量。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劳动是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的,人的需要又是历史地发展的,所以生产力具有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它总是要发展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除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些实体性要素外,还有科学技术这样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的“科学是一种生产力”思想的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的这一新论断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结构。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22~ 政治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____________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其性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结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改变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定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3、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的地方;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④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4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本身就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22~ 政治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指: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1)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起过显著的作用的个人,包括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2)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3)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四)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④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它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理论依据是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性欲和情欲本能等。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5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1.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作为个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②____________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个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1)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22~ 政治(2)在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关系上,首先要强调重视集体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和作用,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以社会价值为主要取向。这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3)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作为首要取向的前提下,也不能否认个人价值的意义。(4)无论是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与确定毛泽东思想最早是1943年,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提出。在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做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真题演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首先要做到()。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B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6C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D不断捍卫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____________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1、大体上分为六个阶段: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时期。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依靠谁、统一谁、打击谁的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为标志。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毛泽东思想是在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新理论的提出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写出。真题演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关于()。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22~ 政治B武装斗争的理论C.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达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成熟的时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4年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了成熟;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45—1956年,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地点:延安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1957—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文革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发展。★1976—今天,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一、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认识中国的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1、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始——《南京条约》的签定加速——《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定加深——《马关条约》的签定正式形成——《辛丑条约》的签定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完整提出是在1948年毛泽东《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原因)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1)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2)中国无产阶级比较集中,容易组织形成革命力量;3)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真题演练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建立共产党B分清敌我友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开展武装斗争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与C工农联盟的建立D共产党的建设~22~ 政治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人民大众(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人的同盟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由地主、商人、小官僚、手工作坊主转化而来。)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其具有垄断性、封建性、买办性)(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阵营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前者不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对象)(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8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ⅰ)对外,中国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没有议会可供利用,没有组织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革命,并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众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最广大的同盟军,所以共产党必须进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去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农村的革命根据地作为战略阵地。(ⅲ)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次实践认识到先夺取城市的可能性不存在,而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可以到农村去积蓄、保存、发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巩固的阵地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夺取城市乃至全国政权的道路。③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ⅰ)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ⅲ)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ⅳ)有良好的群众基础;(ⅴ)有相当正式的红军;(ⅵ)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真题演练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是()。~22~ 政治A建什么国B战争和和平C独裁和民主D卖国和反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B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C中国社会开始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19社会主义改造(革命)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他,就要犯右倾或左的错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原则、步骤、经验原则:①自愿互利②典型示范③国家帮助步骤:①互助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②初级农业生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③高级农业生产社(实行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性质)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步骤、经验原则:和平赎买步骤:①加工定货、统购统销、经销代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②单项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③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真题演练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所有制结构呈现的状态是()。A完全的国有制B基本单一的公有制C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D国营经济为主导,各种经济并存~22~ 政治真题演练毛泽东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括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C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力量D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0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产生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____________史经验的总结,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1984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的著名论断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三个有利于”标准:92年提出的判断资、社的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四大指出是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22~ 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1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①主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方针、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四、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97十五大)①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②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内涵是:(1)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属于资源配____________置方式,不属于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现在强调的不是企业制度,而是产权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2~ 政治(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外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除按劳分配还存在以下几种分配方式:①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③经营收入④资产收益⑤资本收入健全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经济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等等。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率、汇率、利率、工资等等。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等。3、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4、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救助、(最低纲领,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社会保险、(核心、基本纲领)社会福利(最高纲领)社会优抚。(军人,特殊纲领)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3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稳定功能。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22~ 政治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公民为目标。(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真题演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其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其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其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其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一、十七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亦有“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的论述: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22~ 政治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华图网校客服电话:400-678-100925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____________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22~ 政治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