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14416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7
《五种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沈家祯居士:五种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作者:沈家祯居士随时随地可以修行的方法(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 哪几种方法呢?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的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过晚上睡不着的经验的,一定能够了解安静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处,不仅是修佛法的正道,而且对于你的身体
2、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关系。定心并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乱。佛法中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你将心安定下来,不会胡思乱想的散乱:第一种是“松”字诀。随时随地记著这个“松”字。肉体要尽可能放松,精神也要尽量放松。心里一紧张起来,肌肉紧张了,要马上放松;声音提高起来了,心情暴躁起来了,要马上放松。总之,紧张是散乱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个妙方,随时随地,都可记得。 佛法中的第二个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讲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视愿力。诸佛菩萨都有救度世人的宏愿,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萨的
3、愿力相应,正像收音机转到某一波长,能够收音一样,会得愿力的感应,助你定心。所以佛法中顶简单也顶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诵佛号。譬如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是顶有效的好办法。 我这里要著重的是我人如何才能随时随地利用机会。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这种对身心有益的事。可是如果你真能仔细检讨一下,则你会发觉,一天之中,实在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让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位女太太,神经常常紧张,很怕坐汽车。每次坐别人开的车子,总是拳头握得紧紧的,眼睛盯著前面,好像随时准备碰车出毛病的样子,车
4、坐不了多久,人就感觉很痕累。有一天,她忽然想起,为什么不在坐车子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呢?自此以后,她每次坐汽车时,总是闭上眼睛念观世音菩萨。起初,心还是定不下来,车子稍微顿一顿,马上睁开眼来看个究竟,车外稍有一些特殊的响声,马上东张西望,唯恐已经碰了车。渐渐的,念观世音菩萨念上了劲,不但一上车就会自然而然的念观世音,现在而且已经用不著闭眼睛,车外的境物声响,对她似乎已不大关心,只是一心专注的念观世音菩萨。她现在不仅是坐汽车时神经紧张已完全消除,而且平时的神经质态度,说来奇怪,竟也不知好了多少。 因为每个人的环境及生活状态不同
5、,利用机会一定要每个人自己去找。我有一个朋友,他坐上飞机火车任何的交通工具,总是看佛经或念佛诵咒。有的人利用办公时间的中午;有的人利用走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于做头发、理发的时候;有功夫深的,竟可以陪人去看戏,看电影,而他竟能在戏院中念佛念经。总之,机会很多,全看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利用。 更进一步言:你如果能细心体味一下,你在一天之内,说多少不必说的话,做多少不必做的事,这些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呢? 第二、遇事试作进一步观 进一步观也就是透过一层想一想。拿那位怕坐汽车的神经紧张的女太太来做例。我们很容易推想,她之所以坐汽车
6、时,神经紧张,握拳凸目,是因为她惧怕撞车,伤害她自身,或同事中她所心爱的人。但她如果能作进一步想:这种神经紧张及握拳凸眼,究竟对行车之安全有什么帮忙呢?这辆车会因为她的神经紧张而更安全些吗?透过眼前的一层,进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哑然失笑,知道这种神经紧张,原毫无用处! 这类庸人自扰,以幻想为真实,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稳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对这类事,若能够透过表面作进一步的观察,则自会烟消云散。 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进一步观,透过一层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能够作进一步观,即是训练理智与情感并起。这种修法,可以
7、减少许多的无谓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味。 第三、将你自己比作佛 上面我们讲过,佛是大智大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时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样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别思惟和幻觉的影响,以致埋没了本性。 这第三个修法是常常提醒自己:应向“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在要发怒时:应立提正念:这样是不是顺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处于这样的境况,他会不会像我一样的发怒呢?我们虽不能和佛陀一样,但我们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开显本具之佛性为我们的人生观,则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应照这方向去
8、发展,对此当前之境,就不致于像平常人的容易放肆发怒。如果我们能常将“仿效佛陀”四个字记在心里,一切言行,自会与本性相应,与佛法相应了。 习惯此点之后,更进一步,就要放弃比较和仿效,而将自已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这种境况,将如何处置?”佛说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并没过份。切切不要自已畏惧,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