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98614
大小:265.4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07
《《民事法律责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一讲民事法律责任(二)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三、民事责任追究(附带)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合同责任——缔结合同的责任违反合同的责任违约责任——违反合同义务的不利法律后果——违约后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违约后不利法律后果的承受——违约者自己承担(私力救济)——违约者被请求、被强制承担(公力救济)责任承担是利益的又一次平衡的法律方式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定义——教科书第135页——合同义务不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合同义务不履行来源于主观原因——合同义务不履行的后果对方利益损害——约定的责任(可选择性的后果)/法定责任(不可选择
2、的后果)——责任于秩序密切相关——义务可以不履行/责任则必须承担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违约责任特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种财产责任,怕责任就不地道——相对性责任——相对的人相对的事——可以约定责任责任承担的具体情形不可以约定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违约责任本质——约定后果的事后补救——一种利益损害的救济手段——责任的强制性来自于法律——本质是因为违约受到损失利益平衡手段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
3、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七章违约责任(107-122)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合同法》第107条
4、-第113条,7条——严格责任/过错责任并举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严格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合同法》条款第108条、第113条、第117条、第119条、第120条、(分则)参见教材第136页6段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合同法第107条当事人有违约行为违约人的主观过错损害后果发生或者存在违约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一、违约责任(合同责任2)违约责任的承担——主动承担/自觉承担——积极承担——正确态度被动承担/追究承担——消极承担——不正确
5、责任承担的预期——承担责任自己利益受损——不承担责任他人受损——承担责任的目的?民商法律对合同责任的基本态度——主动承担——采取补救措施可免除民事责任被动承担——不采取补救措施不免除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目的——保证交易规则鼓励信守承诺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定义——行为人对其侵权行为依照民法规定(自觉/被强制)依法承担的不利民事后果教科书第137-138页定义第138页第4段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教科书第138页二、责任基础不同——义务性质有别责任形式不同——合同责任只限于财产责任主体不同——侵权主体具有广泛性归责原则不同——侵权归责原则多元化
6、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侵权责任构成——教材第138页-第139页——损害事实存在(合法利益受损害)——行为的违法性(正当防卫不违法)——因果关系(直接根据/根本要件)——主观过错(主观心理状态问题)A.故意(恶意)——主观恶性大B.过失(未尽合理注意)——主观恶性小过错理论——主观说/客观说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因果关系(直接根据/根本要件)定义——第139页——客观性(客观现象之间的联系)——相对性(广泛联系中的直接联系)——时代性与社会性(社会环境)——时间的顺序性(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学说——必然因果关系说例如垮坝-洪水——相当因果关系说例如开枪-死亡二、侵权责
7、任及其构成因果关系理论中的一种学说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才能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只有外在的、偶然的联系,就不能认定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学说强调把原因与条件区分开,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性前苏联和中国多数学者所采纳二、侵权责任及其构成因果关系说诞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德国富莱堡大学生理学家冯·克里斯(VorKries)首创相当因果关系说在确定判断相当性的根据时,内部又分为客观说、主观说与折衷说三种学说主观说认为,应当以行为当时行为者认识到的情况以及能够认识的情况为根据客观说认为,应当以
8、行为当时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