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

ID:39598298

大小:1.35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7-07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_第1页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_第2页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_第3页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_第4页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讲 窑炉及陶瓷烧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讲窑炉及陶瓷烧成李萍2013年5月陶瓷是火的艺术。烧成(烧结)是在热工设备中进行的。这里热工设备指的是陶瓷生产窑炉及其附属设备。烧结陶瓷的窑炉类型很多,同一种制品可在不同类型的窑内烧成,同一种窑也可烧结不同的制品。第一节窑炉的发展历程——古代窑炉1.最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垒坯露天烧: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或在地面铺上小石头块,上面放上陶坯后,用干枝柴草围住周围顶部,外面涂抹较稠的黄土泥,上留通风小孔,地面点火烧制。温度只能达到800℃左右。窑我们可以从“窑”这个字来分析,它是由“穴、缶”两个部分组合,穴就是地坑,缶就是陶器。这形象地说明了最初时期是“坑地为窑,复烧为缶”的。

2、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是这样“坑地为窑”烧制陶器。其中有横穴和竖穴窑最为典型。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至今还沿用着这种原始的治陶方式。2.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从无窑到有窑的烧制使彩陶有了明显的飞跃。出现最早的是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后又影响到龙山文化以及南北各地的陶窑。)仰韶文化时期陶器彩陶船形壶彩陶双连壶彩陶人面鱼纹盆因为当时用的燃料是植物茎秆和木柴,在烧造技术上不能完全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因此,仰韶文化的出土陶器多为红陶、灰褐陶和黑陶。注:红陶--氧化气氛;灰陶和黑陶--还原气氛,温度都不超过1000℃。仰韶文化时期的

3、陶窑规模都很小,窑内面积有限,只能装少量的件数。3.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河南的钧瓷就出之于馒头窑。4.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馒头窑和龙窑。(1)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头,这种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见。3.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河南的钧瓷就出之于馒头窑。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头,这种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见。馒头窑窑内容积有大有小,大的有90~200m3左右,窑后有一烟囱,窑前设门,下面有通风坑道,可存灰。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窑内气氛,烧制温度可达1300℃左右,也用来烧还原焰。河北的磁州窑、定窑;河南的钧窑、博山

4、窑;陕西的耀州窑都属这种窑。4.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龙窑。龙窑是一种横焰式窑。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如广东石湾、浙江龙泉、福建的建阳、德化、宣兴等。在景德镇湖田,也多处发现龙窑遗址。龙窑一般都是依山坡建成,坡的大小缓急直接影响烧成时间和产量。一般是窑头坡度大、易上火,窑尾坡度小、易存火,低的一端为火膛,高的一端有排烟口。龙窑的长度最大可达100m左右,内宽2-3m左右,内高2.5-3m左右。使用的燃料为松柴,后来逐渐改为烧煤粉。龙窑的主要特点: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火焰和还原气氛时间长。宋代著名的影青、油滴、兔毫以及吉州窑的鹧鸪斑、玳瑁等,大多出于龙窑。5.秦汉时期:火膛和容积不

5、断增大,出现了马蹄窑。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镇湖田窑系遗址的两种特殊的瓷窑,在明代生产芒口瓷。其形状方中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很象马蹄下部的蹄甲。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景德镇湖田窑遗址,1977年清理。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该窑为半倒焰式窑,长2.95米、宽2.5米-2.7米,坡度12.5°,东代,有灵活多变、适应市场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的优点。后烟室1个。该窑可烧瓷碗2000只左右6.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遗址中也曾被发现过。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窑“窑如卧地葫芦”

6、。窑因其形状而得名。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7.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阶级窑。阶级窑实际上是从龙窑发展来的,依山坡建立,不同的是靠着的斜坡筑成了阶级式。烧成方法:当烧完第一室后,接着烧第二室,一室冷却,当一室冷却的同时,热气体散热通过其它各室,做预热使用。当第二室烧时,预热的空气又通过其它各室。阶级窑的优点是:利用废气预热,就地取材,利用地形,节省原料,而且温度可达1300℃以上。窑内容量大约在200-240m3左右,整个窑由多个室串联组成,每个窑室

7、有大有小,窑头与窑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窑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每边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地不同而异。8.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景德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景德镇人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平焰式的窑叫景德镇窑。景德镇窑外形前大后小,前面只有一个火口,窑的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