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88279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6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情绪发展(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1、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2、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3、伊扎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4、孟昭兰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1、无面部知觉(0~2月)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1、社会性微笑••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2、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3、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一)婴儿依恋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1、定义 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indiscriminateresponsivenesstohumans•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onfalimiarpeople•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proximityseeking•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behavior•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4、婴儿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securelyattached):65%-70%(2)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ed):20%(3)矛盾型依恋(resistantattached):10%-15%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5、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 •依恋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的吗?儿童依恋的性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12个月时,是躲避依恋或是矛盾依恋的婴儿,到18个月时,有可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反之亦然。6、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介绍(1)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2)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二)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同伴交往)• 根据心理发展顺序,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似乎在遵循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1、以客体为中心交往(6-12个月)。婴儿之间的交往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而不是针对对方,他们互不理睬,或偶尔注意对方,相互微笑,发出声音或出现短暂的注意。•2、简单交往(1-1.5岁)。婴儿对对方发出的信号能迅速反应,如能模仿对方行为,进行简单“对话”,为对方拿玩具等。•3、互补交往(1.5-3岁)。表现在婴儿之间轮流玩玩具、躲藏、追赶等,或早期友谊建立,能与别人共享一个玩具(共看一本图书等),特别亲近某个伙伴,对他人表现出欣赏等。(三)婴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合作、分享、帮助、安慰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 婴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过程•概括来说,0~3岁婴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有如下四个序列:•第一,非生物性的亲近行为,表现在对人微笑或表现出友好的行为、受到鼓励暗示后重复做出讨好行为。•第二,与人分享,表现在能与别人共享玩具,能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第三,关心他人,表现在能根据别人的情绪推断别人的处境,表现出同情、谦让、援助等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第四,理解他人内在情感,表现在经常模仿成人的社会情绪和行为。如会表现出对洋娃娃的母爱,或医生对病人的爱,或教师对学生的爱。(四)自我的发展 自我在心理学上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概念。从自我知觉的发生到自尊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它远远超出婴儿期而贯穿到成年甚至终身。婴儿时期只涉及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最初发展。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五个阶段哈特(Hatter,1997)1、无自我认知阶段(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初步的主体我阶段(9~12个月)。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3、主体我发展阶段(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4、初步客体我阶段(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5、客体我发展阶段(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婴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就已经出现。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自己的行为具有自主性,而且可以导致某种预期的结果。自我控制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延迟满足。表现在可短时等待食物或换尿布时不哭闹。2、外抑制出现。表现在当成人说“不”时,可马上抑制不合适的行为。3、内抑制出现。表现在能主动抑制有诱惑力的欲望,不去做成人不允许的事,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4、坚持性行为出现。表现在启动一件事并能坚持做完,如始终遵守某一规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