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

ID:39572896

大小:26.2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7-06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_第1页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_第2页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_第3页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_第4页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艺术论文浅论沈尹默先生书法沈尹默先生﹝一八八三年–一九七一年﹞原名君默,号秋明,又号闻湖蘧庐生,浙江吴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一时有三沈之目[1]。在五四时代,先生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写白话诗,尤有名於时。其旧体诗,也很有工力,且多近意。解放后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文很多,有手写本《秋明室诗集》行世。  先生自论学书经历[2],初临《耕霞馆帖》,历学钟王至明清诸家书,后写北碑,最喜《张猛龙》,又致力於《大代华岳庙碑》,著意横平竖直,每作一笔,必屏

2、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如此达三四年之久。三零年以后再学行草书,仿米芾,王羲之诸人墨迹,同时遍临褚书。直到七十六岁除临《张黑女墓志》是北碑外,专写二王一路,遍临唐宋诸大家,明代写文徵明[3]。  总之,先生书法以二王为归宿,而用笔尤近於褚。他曾有一首褚的诗,看了可知先生信褚之笃。《劝履川学书》:二王法一新,欧虞极其变。继志干蛊才,卓尔唯登善。遂立唐规模,犹承汉禅让。当时姜、薛俦,仅窥登善面。气骨输高腴,风华恣轻茜。栖梧文荡碑,善堪点俗眼。若无颜平原,此事谁取办?瘦金度金针,意佳笔则谩。海岳有大志,仍为李邕绊。退谷於

3、取神,貌遗何由见?尔后更无人,赵秦非妙选。描十失八,才长逾袜线。槃槃曾公子,风力出强腕。平时不作书,落笔如流电,欲籝褚宗风,精意入提按。净几明窗底,为我费东绢,不至竟不休,毋轻弃笔砚。[4]  二沈先生书法艺术的成就  先生字大逾方尺,小至蝇头,真、行、草、隶北碑各体无不兼擅,常见者则以小行书为最多。书体则上自二王,下逮唐、宋诸家无不备,乃至以茅龙、竹丝作书,可谓无所不能。笔者曾目睹先生八十岁寿诞展出的吴湖帆藏先生书寻丈大对,其点画之精到,一如小楷,为他人所罕及,又以茅龙笔写陆务观诗中堂等俱令人叹绝。一九八零年书展中

4、所见除行书大屏外,还有先生临隶书汉《张迁碑》小屏,乱头粗服,恬雅自然,高古冷隽,不类凡迹。在先生寓中所见有先生晚岁所临整张《张崔敬邕墓志》,飞动神似,而无刀刻痕,为先生书作中的精品。王蘧常先生尝云:曾见沈先生写蜡笺大对,蜡笺性滑,留墨极不易,而沈先生写得极好。郭绍虞先生又尝撰文深论先生书法,以为妙在熟中见生,功夫得力於字外,纯从学问而来[5]。都是极有见地的,於此亦可见时人对沈先生之钦佩了。倘若从近代书法发展演变的过程上来分析,当更能见先生对书法艺术贡献之大。远在清代雍正、乾隆以来,由於流行董、赵的书体,所以书风靡弱

5、[6]。阮元,包世臣出而提倡北碑,以救其失。一时风靡天下,历久不衰。其中最有成就的当推何子贞,其后翁同龢的隶书及行楷,也是学何子贞一路,在晚清颇为流行。及至清末民初李瑞清、曾熙及李的弟子胡光炜都是这一派。但何书虽劲挺,却不免有粗犷的习气,沿习既久,不免由爱生厌[7]。而其时能不为何所笼罩,凭藉照像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利用新出资料,针对实际需要,首先独出大倡写二王行楷,而且获得巨大成就的则首数沈先生。所以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就能清楚地看出沈先生在书法上贡献和成就。  沈先生提倡行楷书之所以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还

6、基於另外二个客观原因,一是由於晚清废除了八股取士[8],阁体式的庄楷的实际使用价值降低。尤其由於钢笔的兴起,大量日常使用毛笔的场合由钢笔所代替,行楷的市场更为广泛。以至在人们的脑海中行楷的地位和熟悉程度都得到提高。因此行楷更得到人们的爱好。二是试图以北碑作行书的失败。包世臣为了尊碑抑帖,对二王书一概抹杀,连行书也要用北碑体来写,可是北碑没有正式的行书,只可硬指几个极个别的略带行意的北碑体作为模式,捧得最高的是张猛龙碑末的几行题字。但是要想用北碑体作出流丽的行书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行书是由於书写简札自然发展成的另一书体,

7、学北碑最多只能写出汉晋木简式的草隶,而决不能写出二王式的行书,南辕北辙,失败是必然的。所以后来赵之谦虽曾努力,想把北碑始平公杨大眼改写成行书。但楷既不楷,行又不行,只落得一个油滑的下场。张猛龙式的石本行书,从李瑞清一直延续到张大千,仍然不行不草,大似明代张瑞图,不能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即使在北碑全盛时代,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9],而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恢复和发展二王书体是刻不容缓的事。而对这件事,众人方在徘徊犹豫的时候,沈先生已烛照机先,首先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范例。  助成此事的,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就是照像印刷术的

8、发明和进步,以及帝制推翻和大量古法书转为公有。照像术大概在清代同治光绪间才传入中国,而初起必甚流行普及。看陈介祺给吴大澂的信可知:兹有表弟谭雨帆,名相坤,旧在潘世兄(霨)署中,习得西人照法,以其法形似而不大雅,故不取。后见其照山水树本,得迎面法,於凡画稿,皆有脶益,照碑帖,则甚雅而未甚古也。今试令照三代古文字拓及器量图,乃至佳,虽缩小而能不失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