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57981
大小:12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7-06
《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国家战略思考作者:邓立新来源: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添加日期:11年02月15日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城市间对环保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竞争日趋激烈,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热门话题,凡此等等,不绝于闻。“低碳城市”可能纳入国家战略[1],成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成都是又一个发展机遇,也是成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广泛价值 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
2、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之所以被热议,是因为普遍认为碳排放过度,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国会议研究气候问题;“低碳城市”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所谓“城市热岛效应”,世界发展基金会在中国的上海和保定进行低碳城市试点。城市能够做到低碳发展,似乎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症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碳是全球发热的罪魁祸首。 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认识。 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区域影响。成都是地处中国西部内陆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四川省省会,也是四川的首位城市。图:成都在四川城市中的人
3、口首位度 作为首位城市,成都居四川西部,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上游,成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转型对四川具有重要的影响。四川的城镇体系呈较为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城市首位度达到4.9[2]。成都国土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1.84%,经济总量却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0%以上;成都的工业经济总产值占到四川省的三分之一;私家车在全国城市中占到第三位,居全省的当然第一;成都在污水排放占到全省的近50%。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将全面降低四川全省的碳排放总量,对全省环境改善、对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的环保工作等都将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其在全省的生态安全
4、意义,已为2004年位于成都青白江的四川化工厂污染沱江事件所证明。[3] 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全国生态安全的意义。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正在变成第二条黄河。近年我们总听到黄河断流的报道,国人无不为之忧虑。国家已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我们需要担心的是,长江今后是否有水可调。成都地处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上游,也是沱江的源头之一。近数年来,成都赖以生存的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之上的都江堰取水段在枯水期的来水量已仅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分之一。 作为地处长江上游岷江、沱江两大流域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建设“低碳城市”,恢复生态,保护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碳排放,
5、减少泥沙下泻等,其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明显:一是为长江不成为第二条黄河做出贡献,长江不断流,南水北调有水可调;二是岷江不受污染,有利于长江水质不受污染,将有助于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发展,也对投资2000多亿元三峡水库不受污染提供条件;三是减少泥沙入江,将直接延缓三峡水库於塞,从而为水库提供安全,进一步为长江中下游沿岸城乡增加安全系数。 成都建设“低碳城市”是对全球的贡献。从只有一个地球村角度考察,成都地处青藏高原东沿成都平原,青藏高原是中国“三江源地”,青藏高原过度地带是目前世界上自然生态保存良好地区,昆仑山诸雪峰,是第四纪冰川所在地,成都境内的邛崃山脉、龙门山脉是青藏高
6、原与中国第二级台地四川盆地的重要过度带。成都建设“低碳城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将是对上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对全球气候改善做出贡献:一是有利于保护目前仅存不多的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质原貌不被破坏;二是保护好青藏高原第四季冰川不过早消失;三是不致于让青藏高原草地过早沙化。[4]可以肯定地说,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成都建设“低碳城市”,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这本身是对全球气候改善的重要贡献。 成都资源环境状况已不容乐观。以水为例。到目前,成都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863m3(2005),低于全球公认的人均1700m3的缺
7、水警戒线,也远低于四川省3388m3的人均水平。从长远来看,进一步的人口、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将对成都水资源承载力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成都已提出必须加强与岷江、沱江上游地区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引大(渡河)济岷(江)”工程,增加市域外调水量,共同保护和恢复岷江、沱江上游生态环境,涵养水土,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要量。同时,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以及产业与人口的高度集聚,使成都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剩余容量已极为有限,必须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加强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