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当前行政问责制的缺陷及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前行政问责制的缺陷及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对强化政府公共行政责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行政问责制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行政问责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一、目前行政问责制的主要缺陷(一)行政问责主体单一。行政问责主体,即“由谁来问”。从目前行政问责的实践来看,我们所实施的行政问责大多由各级人民政府施行,即同体问责。由于各种原因,人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等异体问责往往很少涉及,在行政问责的法律法规中,也很少规定这些主体对客体问责的程序。(二)行政问
2、责客体模糊。行政问责客体,即“问责谁”。行政问责制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每个行政人员的权力与责任明确划分,被问责者应该是负有明确责任的政府官员和国家公务人员。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党政之间、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不同行政机关之间职能交叉严重,责任划分模糊,这就使得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问责制的实施。(三)行政问责程序不够规范。4程序是任何健全的法律制度所必备的要素,合法正当的程序是行政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3、目前实施的行政问责制缺乏一套普遍、统一、详尽的问责时应当遵循的步骤、顺序和时间、方式。因此,问责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处理过程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问责效能的提升。(四)行政问责力度不大。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了问责制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行政问责主体还局限于同一部门内部的上下级之间同体问责,其中又以政府部门内上问下责为主,行政问责的力度往往不大,雷声大雨点小,这使得一些地方的行政问责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即使有责任人受到相应的追究,也只是流于表面。(五)行政问责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有些
4、地方制定了法规,但标准不一,有些地方无法可依。关于问责制的法规、条例多散见于一些政策、文件中。这其中既有党的条例,也有政府颁布的法规,既有由中央部门出台的,也有不少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我国现有的专门行政问责的立法形式也只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法的效力不高、适用范围不大。只有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制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行政问责的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对策建议(一)扩大行政问责主体。4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问责主体缺乏广泛性、普遍性、多样性,不能保证问责结果的权威性、
5、客观性、公正性。从长远看,行政问责制应该重在异体问责,离开异体问责的问责制是苍白无力、缺乏持续性的。当前,我国应着重建立以民意和舆论监督为基础,以权力机关为主导,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众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有序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异体问责体系。(二)明晰行政问责客体。明晰行政问责客体,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具体权限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在行政问责过程中,不会出现推卸责任,才会不影响行政问责的实施。(三)规范行政问责程序。问责主体
6、在行使问责程序时,既要依据实体法,也要遵循程序法。一要健全问责启动程序。明确问责启动程序,统一问责时应当遵循的步骤、顺序和时间、方式。二要健全问责处理程序。我国人大、纪委等相关部门虽然有法律规定,但是在问责程序启动后,问责处理环节的执行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性。(四)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4要制定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使行政问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不折不扣地狠抓落实,使行政问责制的有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偏差。尤其是在实施行政问责制的过程中,要将通报批评、书面检查、引咎
7、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一般的问责方式,与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等问责方式严格区分开来,不能让行政问责流于形式。(五)完善问责法律体系。行政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比较多,既有党的条例,又有政府的规定;既有由中央部门出台的,也有不少是由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但都没有达到法的高度。因此,要以法律的形式对行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各种方式予以明确。另外,现行的某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于制定得比较早,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行政问责制的顺利推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也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
8、有关行政问责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对行政问责的适用对象、范围、标准、程序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使行政问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江永县纪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