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46601
大小:61.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5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摘要】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本文通过介绍儒道互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评述相关文献在道之根本,互补方向,互补层面以及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现有研究理论,以陶渊明和苏轼一生出世入世的代表性诗词的写作特点为例,针对儒道互补对文人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感悟总结说明儒道互补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儒道互补文化结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出仕入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
2、吾国与吾民》,又译《中国人》(英文原名:MyCountryandMyPeople),是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文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宣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中提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千字的《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初曾直呼《老子》,自汉景帝其此书被尊为《道德经》。包含了对超脱老猾
3、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二部了。道家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麻木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人类干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人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是因为缺乏信仰.这是一种与孔子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用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足,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一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4、于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文人都写诗,为什么他们几乎所有的集子中,诗歌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文写得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家思想像吗啡一样能神奇地使人失去知觉,于是便有神奇的镇定作用。它减轻了中国人的头痛病与心脏病。道家的浪漫主义,它的诗歌,它对自然的崇拜,在世事离乱时能为中国人分忧解愁,正如儒家的学说在和平统一时作出的贡献一样。这样,当肉体在经受磨难时,道
5、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以一条安全的退路,一种宽慰。仅仅道家的诗歌就可使儒家严格的生活模式变得可以忍受,它的浪漫主义使得中国文学不至于变成只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一般道德说教那样的陈词滥调。所有好的中国文学,所有有价值的、可读性强、能使人心灵欣慰的中国文学,基本上都充满了道家精神。道教与孔教是使中国人能够生存下去的负正两极,或曰阴阳两极。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儒道互补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中,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阴阳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6、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董平(2007)[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认为,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
7、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白奚(2000)[2]分析,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王祥云(2006)[3]提出,儒道互补可从以下两方面研究。其一,在人生哲学上,儒道两家构
8、成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其二,儒家学说主张阳刚,道家思想强调阴柔,两者的互补与融合,对铸就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彭彦琴(2002)[4]分析,情感是理性的认知因素与感性的体验成分的统一体,中国古人则恰好通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