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21677
大小:724.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7-05
《定量化学分析课程设计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设计介绍主讲:化学工程系赖国新课程整体设计分为8个部分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三、实践教学条件四、课程队伍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六、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七、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八、今后努力方向1、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我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莆田市、面向湄洲湾区域,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上”的办
2、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建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建设要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为环湄洲湾区域化工、电子、机械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校生源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生源素质中等,个体差异较大。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2.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分析检测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掌握分析化验的
3、技能和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具备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3、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政策支持:我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与改革,尤其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经费投入,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继出台了“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2006-2010年
4、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奖励办法”等文件。经费支持:精品课程由学校和课程建设团队共同维护,保证在网上的正常运行。学校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费用,凡被学院批准立项的院级精品课程,第一年学院给予2000元经费支助研究,从第二年开始,经教务处组织年度检查通过的院级精品课程,学院再给予10000元维护升级、教材和题库建设、教学辅助软件开发、参加学术会议等费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奖励8000元,国家级一次性奖励16000元。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1、课程性质与作用《分
5、析化学》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取得化学检验工中级工以上证书,能满足化工产品检测岗位的任职要求,有实践操作的一技之长,以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分析、检测岗位技能需要。《分析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前期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同时以适量的本课程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加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
6、-实践”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为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1)理论教学设计Ⅰ级模块Ⅲ级模块Ⅱ级模块课程体系的模块结构数据处理、样品处理共享的“平台”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2)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预习检查讲解跟踪规范等整个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部分,紧紧围绕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校内实训重视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
7、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出发,依据化学检验工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相对应地设计工作项目及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教材的处理(2)教学方
8、法的选择(3)基本技能训练(4)考核的方法(5)课程教学实施对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各种基本技能的系统培养,如提高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并将其内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