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02217
大小:15.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4
《朴素之美610(高中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朴素之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中国农业社会
2、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
3、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
4、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
5、意的一项是(3分)A.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推进生态文
6、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B.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D.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
7、态即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B.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C.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D.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答案解析1.(3分)D(“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2.(3分)A(“朴素美奉自
8、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强加因果,与文意不符) 3.(3分)D(“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与原文“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的表述不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