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之后,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这一要求不但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且第一次在党的报告当中把就业从保数量提升到了讲求质量的高度。一、提出高质量就业的背景我国就业情况总体平稳,但从长远来看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在我国可能是一个长
2、期性的问题,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就业的供给压力。虽然我国从去年开始劳动就业人的比重出现了一个拐点,实际上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二是技术进步的压力。在技术进步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会对劳动力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三是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大的方向,产能过剩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些工厂,对就业会带来一些压力。四是改革压力,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现在就业人口较多,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减少财政
3、供养人口,要提高效率,所以改革对就业也会带来压力。因此,为早日实现中国就业梦,必须实现高质量就业。二、提高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去“推动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三、实现高质量就业
4、面临的问题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我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要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初,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现在这方
5、面问题依然不少,但相对不那么突出了,以高效毕业生为重的青年就业问题开始成为首要问题。已经持续是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入大幅增加,为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而教育结构以及体制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扩招的背景下更为明显3、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
6、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四、出现阻碍高质量就业的原因: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现有的体制不健全的弊端,也有政府管理的缺位与法律制度缺失的原因:1、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能适应教育事业迅速扩张。2、社会对于人才认识的偏差以及人才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等都可能是造成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原因。3、制度弊端。制度弊端突出表现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以及在此基
7、础上建立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组织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等从总体上将困难群体里的农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4、观念歧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政策,造成了人们的意识中的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乡下人泾渭分明。观念的歧视导致了农民工在就业上存在工资歧视、地位歧视和职业歧视。由于他们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福利
8、,政治上的权利也常常被忽视。5、政策障碍和政府管理的缺位。政策障碍表现在劳动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政策等方面。如目前的很多就业与促进就业政策都是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对农村劳动力的较少,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用歧视性行政手段,抬高农民工就业准入门槛。6、法律制度的缺失。《劳动法》颁布实施已经10多年了,其原先所保护的对象是城市劳动者,而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1亿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