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86453
大小:24.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4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是生存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从小开发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使之养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就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可推卸的责任。创新教育便由此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造,培养创新能力 平等、民主的学习情境,是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的前提。我们的课堂要
2、永远对学生有魅力,才能体现它的生命力。拿语文教学来说,如果每堂课都进行繁琐的分析,学生的热情又怎么能被激发出来呢?这时就要求教师大胆创新,打破原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采用的是讨论式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民主交流为主的课堂形式。将学生分为成固定小组,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尽可能在同一水平。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从对方的观点里汲取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或不足,因此,讨论过程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直接参与到教学教学活动中去,突破
3、固定模式的框框,思维得到释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慢慢地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新课引入时,应采用做游戏、听儿歌、讲故事或者运用录像、幻灯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三、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开始,保护学生独立的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
4、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创新教育极力提倡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为师者应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开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才的诠释,不是看占有知识的多少,而是看其创造力的强弱。“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 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思维永远从质疑开始,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
5、径,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古人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敢于去问“为什么”敢于向书本和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哥白尼不唯上,不唯权,才有了“日心说”。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以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所以质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主动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 五、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 “创新”,即抛开旧的,
6、创造新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弃陈旧的思路,开创自己的新思路,必须使学生敢于创新,敢于体现个性,经常用脑去思考、分析和判断事物,会使头脑更清晰灵活地反映事物。所以让学生学会放弃包袱、模式,随心所欲更能激起学生的创造灵感。 六、要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 丰富的知识基础是创造性活动的根本源泉,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的思路就越广。针对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拓展知识领域将成为创新的必要条件。 七、
7、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重视观察实践,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观察拓展了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观察实践。2.强化思路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一定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然后经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例如教篇章,可通过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说话、写话,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
8、将观察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或写出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3.把握实质,提高学生思维深刻性。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把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感情色彩。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新知后,多出一些变式练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