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43283
大小:2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03
《物质比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物质比热教案篇一: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浙教版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
2、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3、理解比热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
3、学实验的能力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3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
4、,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情景引入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
5、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活动2【讲授】新授课热量的概念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6、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时间(分)0.511.5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我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i).(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影响物质吸
8、收热量大小的因素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的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这么做了?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