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

——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

ID:39438702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3

——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_第1页
——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_第2页
——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视野弘博通古今心思缜密探究竟——评历史语境中的《<周易禅解>研究》张丽娟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是中国学术理论中最具智慧的两门学问。在儒、道、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易佛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晚明高僧蕅益智旭的《周易禅解》就是融通易佛思想的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量运用佛学思想全面解注《周易》经传的著作,但是学术界对此书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全面。谢金良博士的《<周易禅解>研究》(收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巴蜀书社2006年12月版,250千字,大32开,328页)的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全书开篇即细致考辨《周易禅解》的作者生平,随即介绍是书的成书过程与流传,

2、然后深入剖析该书的文本内容与特点、思想来源与蕴涵、思想倾向与创新、思想成就与影响,并以此书为契入点,揭示易佛乃至儒佛的微妙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儒佛道三教关系在明代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功于《易》道和佛典的研究,亦有益于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特定时期的深入探讨。”(见该书张善文序)一、细致考辨史料,真实再现其人其书中国历来有“训诂明而后义理明”的治学理念,尤其是到了现代,只有通过对原始文献、考古材料的校勘解读,才可能填补历史的时空距离,去重构先人古籍的本来面目。在《<周易禅解>研究》中,作者从智旭自传、前人史料到今人论著中搜集、梳理和考辨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3、础。“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驳杂多端的史料,作者并没有一味轻信之,而是采取了“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态度。对于许多学术界已成定论的说法,作者通过细致的辨析和严密的推断,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学术界一向不怀疑《灵峰蕅益大师自传》的真实性问题,但都是基于《灵峰宗论》中的说法。作者通过分析智旭的多名弟子的著述、比较其《宗论》与“释论”著作部分,厘定智旭大师的生年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卒年为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并指出智旭的弟子成时法师在编辑保存智旭的著作时,妄删《宗论》原稿,也妄改《自传》底本,故现存的《灵峰蕅益大师自传》中有诸多可疑之处

4、,呼吁当代学者慎思明辨,为智旭大师再作一篇名副其实的传记。在选定研究的文本对象时,作者考察多种文献资料,具体分析成时法师编辑的金陵本《宗论》被删改的一些特点,最终得出:“智旭单行本的《周易禅解》较之金陵本《宗论》中的收录本更为可信、真实,所以本书中的研究主要以单行本著作中的记载为底本,兼引金陵本《宗论》相为印证。”二、广泛涉猎思想史,深入挖掘思想渊源历史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事物的评价,不仅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出发,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具体的历史事物。因此,在确定了真实可靠的研究文本后,作者开始考察此书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佛教自两汉之

5、际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走着一条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当时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佛教特别注重借用、吸收和融合儒家思想。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在初传入中国之时,对佛经的翻译就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并十分注意迎合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汉魏间流行的“格义”佛经3,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或概念来比附解释佛学义理,如以儒家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戒”。两晋时,玄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佛教特别是佛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玄学相结合,进一步援儒、道入佛,并开始出现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

6、展又呈现出新的情况和新的特色,主要是更重视援儒入佛,一些高僧们不仅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引入佛教教规,而且特别重视对传统儒家提出的理、性、心范畴的探讨,以佛学思辨力量赋予它们以本体论的意义,出现了各家师说,并且以此为契机,先后形成了诸如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净土、律宗、禅宗等各个宗派。到了宋代,在三教合一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情况下,佛教对内禅净教趋于合一,对外与儒道进一步融合,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日益加深。而此时,由二程、朱熹等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也批判地吸取、引入佛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本体论、人性论和认识论,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之际,佛教仍继续

7、走着三教圆融的道路,高僧名士都一致主张“三教合一”。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周易》,不仅是趋吉避凶的经籍,也是修身治国的宝典。但是由于它的思想体系、基本观点和理论范畴都与佛学相去甚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两者的联系不是很密切。早期有个别易佛互动的例子,如北魏僧人昙靖编撰的《提谓波利经》中以易学阴阳五行学说与佛教有关戒律相配而为说。隋唐之后,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易学与佛学的关系也日渐密切。在佛家方面,唐代有李通玄援《易》解《华严》、云岩昙晟著《宝镜三昧》、宗密的易佛会通思想,晚明有紫柏真可《解易》中对佛易关系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