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

ID:39408787

大小:1.30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7-02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_第1页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_第2页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_第3页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_第4页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编心理咨询的几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存在与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性主义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关于人类精神的观点:心理冰山精神分析理论(一)分区观点:意识和无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是前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心理表面部分)前意识preconscious:(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无意识unconscious:(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及替代物)前意识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情结(俄底浦斯&爱勒克屈拉)弗洛伊德的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娶母精神分析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2、要保持心理正常,必须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心理不正常。本我id—快乐原则(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部分;受阻抑会产生焦虑)自我ego—现实原则(意识的、调节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超我super-ego—理想原则(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依赖父母影响)精神分析理论(三)心理动力理论: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是先天的本能。(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如饥、渴及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2)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并把性欲的能量(L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把个体保存、种系延续两类驱力都叫“生之本能”;把攻击、侵略等行为称之为“死之本能”

3、。精神分析理论(四)心理性欲发展学说1、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2、肛欲期(2~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肉紧张的控制;3、恋母期及生殖器期(4~5岁)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6~11岁)儿童的快感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兴趣转向外部,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5、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起于青春期,贯穿整个成年期。如果在发展的这些阶段中,其欲望的满足受阻,则可能导致成年以后行为异常、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精神分析理论(五)心理防御与适应观点: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不良,便

4、可产生焦虑,如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等。补偿作用(转移):需要无法满足时转移对象以间接方式满足,以象征性的行为抵消不愉快。升华作用: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欲念,改以社会标准的行为表现之。退化作用:以幼稚方式表现。投射作用(推委):把不好的欲念加诸他人内向投射: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转向自己反向作用:行为与欲念相反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酸葡萄效应)潜抑作用:从意识层压入潜意识层固着:行为方式发展停滞和反应刻板化否定作用:否定痛苦事件的发生精神分析理论对咨询与治疗的认识“意识化”疗法:精神分析性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

5、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化为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自由联想:不打断,鼓励,做记录精神分析理论对咨询与治疗的认识梦的解析:显性梦到隐性梦的过程移情:设身处地领会求助者的情绪阻抗:阻抗点就是致病点,不是满足偷窥欲宣泄:抛弃过于理性的道德约束释疑(阐释):所获资料按一定逻辑整理催眠疗法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巴甫洛夫(IvanPavlov)是行为主义的首创人,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脑机制的“高级神经能量说”,对“试验神经症”、癔症、精神病症状做了解释。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6、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地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华生(B.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之一。1)他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观内省,确立心理学客观研究对象,应该以研究行为取代主观体验到的知觉或意识;2)将行为归结为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3)他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R=f(s),情绪、思维都是可以记录的行为;4)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从而否认遗传。新行为主义理论观点(托尔曼)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他认为:1、刺激与反应之间,

7、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就是有机体内部因素;2、他的公式:B=f(S、P、H、T、A),其中B为行为,S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为年龄。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f(S.A)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变量,即“第三变量”。人类行为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即前一个行为后果,可以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