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

ID:39400534

大小:355.5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7-02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_第1页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_第2页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_第3页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_第4页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主讲:马骁周克清maljzp@swufe.edu.cn课程必读性参考文献:1、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大出版社2、毛程连,中高级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3、拉本德拉.贾,现代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4、约翰.利奇,公共部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科斯、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7、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章财政理论发展趋势概览第二章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第三章财政支出理论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第五章预算赤字与经济增长第六章财政制度与政策第四章税收收入理论

2、第一章 财政理论发展趋势概览1.1一个哲学观点事物是分合的。即事物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分化是为了归一,只有归一才能使发展的万事万物不失根本。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决定理论分化与综合的基础。学术发展史表明,理论在归一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常是沿分化与综合的路径发展演进的。1.2西方经济学的分化与综合早期的经济学主要是关注国家或政府活动的,基本上以财政学为主要内容。在斯密看来“被看做是政治学和立法学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国民与政府、市场选择与立宪政治的综合,国民财富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综合,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下国民活动与政府活动的综合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

3、发展变迁,“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穆勒、马歇尔、凯恩斯到萨缪尔森等形成的西方经济学。”(胡钧,2000)1.3西方财政理论的两条主线(张馨、杨志勇)盎格鲁.萨格森传统:该传统主要研究财政收入,很少涉及支出理论,即使涉及也只是涉及某一国家具体的财政支出项目。这可能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但在客观上因有一些事情不能通过市场解决,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于是在不喜欢和离不开政府的双重压力下,只有限制政府规模。相应地政府内部活动的研究便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另外,古典经济学所奉行的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政府的活动

4、不创造价值,因此便难以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经济学分析。奥意财政学派:首先在财政学中应用了边际效用理论,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意大利在1861年统一后的几十年中,一直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边际主义关于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思想提供了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国家的经济行为的各种问题的考虑导致人们创立“财政学”。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用经济学的中心原理说明国家的财政行为,特别是要用新的价值论来完成这项工作。运用边际效用论,国家的经济行为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从成本方面来说,问题是要把财政收入支配得能使每个公民在财政捐税的边际负效用和国家所“产生”的公共服务的边

5、际效用之间达到平衡;从这些公共服务的生产方面来说。问题又有两个,一是怎样适当支配公共领域所经营的国家资源和私人领域所经营的国家资源;二是怎样使公共领域所经营的国家资源在所有可能的用途中边际效用相等。20世纪30年代,奥意财政学派的成果随着意大利财政学者马尔科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被介绍到英语国家后才逐渐产生影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影响有了结果:两条主线逐渐合二为一。酝酿期(1949—1957):财政理论主要是引进了苏联的货币关系论。成形期(1957—1978):“国家分配论”的综合性是相对较高的,明显占据着该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

6、财政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与抽象。1.4新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转轨期(1978—):在财政理论上表现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观点的重新提出及其对“国家分配论”的挑战。特别是“社会共同需要论”以“职能”或“目标”为财政理论基点,而与“主体”理论——“国家分配论”并行不悖。成形期(1957—1978)转轨期(1978—)新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财政理论主要是引进了苏联的货币关系论。酝酿期(1949—1957)“国家分配论”的综合性是相对较高的,明显占据着该时期财政理论的制高点,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

7、与抽象。新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酝酿期(1949—1957)转轨期(1978—)成型期(1957—1978)在财政理论上表现为“价值分配论”、“剩余产品价值运动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观点的重新提出及其对“国家分配论”的挑战。特别是“社会共同需要论”以“职能”或“目标”为财政理论基点,而与“主体”理论——“国家分配论”并行不悖。新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酝酿期(1949—1957)成型期(1957—1978)转轨期(1978—)(1)坚持财政与国家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将财政学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隧道中,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展开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