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

ID:39395120

大小:3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2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_第1页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_第2页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_第3页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_第4页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2011年09月11日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回复:王夫之对老子“有无”之生的思维研究  摘要:“有无”关系的本质体现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深层次思维特征。以《老子衍》为基本研究资料,以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王夫之批判、吸收、改造老子思想的理论思维根源,论证王夫之“援道入儒”思想的本质特征。王夫之通过对“有无”相生关系的理论思维分析,把老子的“无”境界改造为具有儒家思想内涵与理论合理性的实有境界,体现了他

2、以“有”合“无”,以人合天的实有形态即“天人合一”思维方式。  王夫之通过破除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思维方式来揭示老子思想的虚无本质并反对道家的“虚无高妙”之说。王夫之对老子的研究,是不同于前人的批判性研究,在《老子衍·自序》中他总结前人的研究是“滥之于事理因果,则支补牵会……引禅宗互为缀合……以相糅杂”。王夫之从分析老子“有无”观人手,抓住老子“虚无高妙”之说的思想本质,通过思维方式的分析揭示老子境界虚无性的理论思维根源,在赋予“无”以儒家实有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哲学思维活动论证儒家“天人合一”境界追求的合理性,构建实有论基础上的儒家哲学

3、体系。  一、老子“有无”之生的境界形态思维方式  王夫之认识到,破除老子的“虚无高妙”之说,关键在于从哲学理论思维的深度揭示老子境界形态哲学的思维本质,分析老子“有无”之生的“无”境界思想本质及其与实有之“生”的根本区别,从而在实有论的基础上摆正道与万物、天与人的关系,论证儒家实有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合理性。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老子从“有无”两个方面来讨论“无”境界之道:一方面,道不能以把握万物的思维方式而得。老子说:“有物混成,

4、先天地生”,王弼曰:“混然不可得而知,不知其谁之子,故曰,先天地生”。老子通过讨论道与物的不同,强调道的“无”境界性质,他说:“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王弼曰:“寂寥无形体也,无物之匹,故日独立也”。这是说,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等价于道。显然,老子之道,从境界高度的“无”来看,独立于万物之外。这是老子之道的一个主要内涵。另一方面,道并非仅仅是“无”,境界形态之“无”所以不是“虚无”,就在于“无”境界能够对万物实有进行观照,可以觉悟“无之有”。所以,老子“无”境界之道始终与万物实有存在着联系。“万物由之以成”的道物关

5、系,老子是以“无”境界为前提讲的,所以说:“可以为天下之母”。王弼曰:“返化终始,不失其常”,道与物的关系就是通过“无”境界高度的观照而建立,这样就能够觉悟到万物反其本初的“无之有”。  老子的“万物由之以成”是“无”境界高度上的“不成之成”,“为天下母”同样体现“不为之为”,这都是说明道与万物是“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态关系本质,与实有性的万物生成关系不同。“有无”之生通过“有无”之间这种“不生之生”的“无”境界形态关系,体现老子之道的虚无思想性质和境界形态思维方式。陈鼓应说:“老子却把客观规律与规律的体现者混同起来了。这样一来,好像不是由于

6、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呈现为规律,反而是由于规律的运行才产生出天地万物来。规律产生物,那自然是先有规律后有物了。同时从自然逻辑地导出规律是脱离物质主体的规律。《老子》就是这样不自觉地给唯心主义留下了一块地盘”。以万物实有作为理论思维基础和提升境界高度的立论出发点,这是王夫之批判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原则和方式,事实上老子并不以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道”。在“无”境界高度前提下,老子从天道推出人道,以人合天。从“有无”观讲,就是以“无”推出“有”,使“有”合于“无”,即老子境界形态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老子的“无”境界之道脱离了实有万物的物质主

7、体,但并不脱离“无”境界之“有”,即体现为“无之有”的万物之“有”。  《老子》中多借助“有无”关系来表述道与万物的相生关系。《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在讲“有无”之间及其与万物的相生关系;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讲道与万物的相生关系;《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讲“有无”与天地万物的相生关系。从字面上看,老子以“有”、“无”表征的“道”具有生成万物的客观性、实体性、能生性。但道家并不是这样来进行其哲学思维的,牟宗三先生认为这几句话“言在此而意在彼”,认为道家这个

8、“无”,只是从表面上看,是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生性,如果从道家境界形态去理解,此三性都可以揭穿,他说:“揭穿的时候,客观性没有了,天地之间没有一个客观的实体名之日‘无’摆在那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