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81325
大小:261.84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7-02
《《中等职业学校》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及教材介绍教学指导纲要修订工作组组长体育与健康(南方版)主编郑厚成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二OO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一、关于课程改革1999年6月,随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所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调和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展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经济社会、岗位职业能力和人的终身发展需求,2008年6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
2、教育司,从修订公共课程教学大纲和组织开发国家规划新教材入手,启动了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一)课程改革的动因简言之,促使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受世界先进教育思潮和理念的影响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知识经济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资源经济阶段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占有,而创新又是最本质的灵魂人才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力读写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迫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的市场包括教育迫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做适当调整迫使办学体制走向市场(二)课程改革的启动
3、启动课程改革的工作,必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与领导下进行,以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所要表达的教育意志。(三)课程改革的要素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结新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以下课程要素进行全过程的研制与开发。1.课程规划是指按课程改革的理想,制定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教育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科选择和设置(开设哪几门课程)、学科配置(按年级及学年排列)、授课时数(总学时和每周学时)和学年组织与学周安排(学期划分、每个学期的周数及授课、
4、劳动、复习、考试、寒暑假占时间比例)。根据教育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明确各门学科所必须交给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智力发展应达到的程度。根据课程标准(或大纲、纲要)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系属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2.课程采用是指从课程规划到课程实施的过渡环节,即根据课程规划做出是否采用某项课程的决定,我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5、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正式列入课表的课程,都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课程计划、研制课程标准(大纲、纲要)和教材,通常反映国家的教育意志,由国家和地方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和课程指南确定教学科目、内容、时间、教科书和其它材料教师自己理解和解释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课程经验课程学生实际体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专家研制尚未付诸实施3.课程实施是指课程按规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但又并非机械地落实,它取决于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四大
6、要素,并因这些要素的不断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中。课程实施四大要素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而不是已有课程方案的被动执行者尊重学生价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课程内容源自于现实文化,但为了实现超越和重构,必须对学生完整人生和心理世界给予全面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班级的不同特点,将课程方案引入特定的教育环境发挥主导作用确立主体地位复归文化品性重视教育情境4.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变革总过程的评估,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定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
7、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四)课程改革的理念1.课程改革的价值观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反映社会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根据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为适应成人生活做准备强调伦理政治适应社会生活着眼个人发展2.课程改革的生态观回归生活世界,提升人的主体性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谋求自然科学与人文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自然科学渗透伦理精神和审美体验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师生平等对话与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3.课程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