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

ID:39379682

大小:18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02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_第1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_第2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_第3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_第4页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社会学习领域修正说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訂說明目錄壹、修正背景1貳、修正原則1參、修正過程1肆、修正內容2伍、修正特色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訂說明壹、修正背景民國91年(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正式實施。實施以來,學者、專家、教師及社會大眾即不斷針對實踐結果進行檢討。就社會學習領域而言,檢討的結果發現,課程綱要在實踐上有一些亟待克服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總體而言,課程綱要仍未完全符應時代的脈動。一些因全球化而浮現的需求,如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知識、消費者權益、性別平等、永續發展觀念等有待增補。其二,分段能力指標中,有的遣詞用句不

2、明確,有的難度太高,有的則和其他學習領域重複,以致增加教學實踐的困難。例如,分段能力指標3-4-5:「舉例指出某一人類團體,因有重組之可能性,且被論功行賞,所以日漸進步」;7-3-4:「說明政府有時會基於非經濟原因,去干預社會的經濟活動」;4-3-3:「蒐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並進行美感的欣賞,溝通與表達」等,這些能力指標,有待進一步調整。其三,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高中課程綱要之間,存有若干銜接不良的問題。民國95年(2006)教育部委託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及高中高職95暫綱進行「中小學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研究結果之一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

3、高中高職課程綱要之間,有部分內容銜接不良。針對此一問題,教育部提出「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因此,為了配合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之建置,社會學習領域的綱要也需要調整。貳、修正原則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在民國95年(2006)10月4日以臺國(二)字第0950143919號函核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微調十項原則。檢視這些原則,大致可區分為四項:一、顧及教育改革政策的延續性,整體的精神和架構不變,以「微調」為原則。二、考慮高中、國中、國小課程的連貫性,微調過程中需參考「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三、避免分段能力指標及基本內容出現文辭艱澀難懂、模糊不清或邏輯順序矛盾、教學實踐困難等

4、現象,修正部分能力指標或基本內容的敘述方式。四、配合時代脈動,廣納社會大眾意見,增補部分社會議題,如海洋教育、媒體素養、勞動人權等能力指標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參、修正過程根據以上修正原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正過程如下(圖一):一、民國95年10月成立「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研修小組」,委員計有教育學者、學科領域專家、國中小教師、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以下簡稱中央輔導團)等18人,由林富士教授擔任召集人。二、確立研修步驟:研修步驟如下:蒐集25縣市社會學習領域教學輔導團成員意見→9徵詢基層教師代表研修意見→徵詢教科書編撰者、審查者研修意見→研擬初

5、稿→徵詢中央輔導團意見→徵詢基層教師意見(公聽會)→比對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修訂初稿→上網公告徵詢社會大眾意見→修正草案。三、研修草案送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審議,研修小組針對審議意見再修訂,完成審議程序,送教育部頒布實施。圖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修正過程肆、修正內容透過以上的步驟,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的修正,主要集中在「分段能力指標」和「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兩部分。「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基本不變,僅補述一些漏植之序號,或調整一些用語,以使意義更明確;「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則配合分段能力指標之修訂而調整

6、,基本架構無更動;附錄部分原則上不修訂,但涉及前述如分段能力指標或基本內容者,則隨之調整其遣詞用語,以力求前後一致。一、分段能力指標的修正內容分段能力指標的修正內容,除部分為配合各學習領域用詞統一而調整用語,如「小學四年級結束」調整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等外,主要修正可區分為五類:(一)調整文字敘述使能力指標更具體明確及語意通順。(詳見表1)表1調整文字敘述,使能力指標更明顯具體的修正原條文修正後條文說明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1.明確界定「地方與區域」為「居住地方」。2.以註腳方式定義「居住地方」及「自然與人文特性」的介

7、紹方式。1-2-5調查家鄉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化狀況。1-2-5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明確界定家鄉為居住地方。91-2-7說出鄉土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1-2-7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明確界定鄉土為居住地方。1-3-1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其間的不同特色。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使能力指標具體化。1-3-8比較不同生活環境的交通運輸類型。1-3-8瞭解交通運輸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