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77658
大小:2.94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7-02
《荆轲刺秦王》课件2(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课荆轲刺秦王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2、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背景简介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原是卫国人,原叫庆轲,到了燕国以后,改名荆轲,他是燕国元老田光的好友,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荆轲整体感知1、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3、复述文章故事情节。读准字音虏赵王(lǔ)樊於期(wū)拊
3、心(fǔ)戮没(lùmò)骨髓(suǐ)自刎(wěn)揕其胸(zhèn)变徵(zhǐ)濡缕(rú)偏袒扼腕(tǎnèwàn)惶急(huáng)被八创(bèichuāng)箕踞(jī)精彩情节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故事情节概括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细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1.太子丹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
4、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1、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到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2、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
5、慨献身?1、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2、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3、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1、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2、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3、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研读第二部分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2.
6、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研读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
7、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拓展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人物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