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

ID:39357190

大小:479.03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7-01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_第1页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_第2页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_第3页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_第4页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_第5页
资源描述:

《City Life and Memoirs of History》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現代性主題:「城市生活與歷史記憶」計畫案期程:92年1月至94年12月主持人:王鴻泰(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共同主持人:呂紹理(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郭奇正(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楊翠(靜宜大學中文系講師)申請人:王鴻泰服務單位: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職稱:副教授電話:049-2910960轉2673傳真:049-2912551E–mail:wanght@ncnu.edu.tw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一)計畫摘要(二)計畫內容甲.緣起乙.目標丙.架構、特色、重點丁.方法與進度(三)計畫成員簡歷(四)分年自評指標(五)預算1(一)計畫摘要本計畫嘗試在

2、「現代性」的大主題下,以城市文明為焦點,溯本追源地考察台灣社會發展的軌跡,集思廣益地疏理、思辯台灣社會變遷歷程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希望經由這個計畫的探索之後,可以建立一套歷史架構,將台灣社會的發展形態與生活經驗,作整合性的疏通、組織,以此來建構我們具有時間感的系統性認知,以此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以此來建立我們自己及後繼世代的歷史感與現實感。這個計畫有兩個主要目標:其一,建立台灣社會變遷的基本認知圖像,我們試圖爬梳各種社會現象,由此建構具有歷史感的敘述體系,同時將此歷史架構落實於課程設計中,成為教育資源。其二,刺激相關問題的省思與對話,我們也希

3、望藉此計畫之各種活動設計來開發出各種議題,並創造參與、對話的空間,以此廣納、整合多元性的論述。本計畫的重要特色是:我們嘗試在思辯問題時,突破以政治經濟為主幹的論述,而以一般民眾之生活情境的變化──尤其是城市生活──為主要的觀察面向。為建立此較全面性的觀察視野與認知架構,我們突破學校、地區與學科的區劃,在計畫的核心成員上,包括有任教於不同大學之歷史系、中文系、建築系的專任教師,共同合作,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來觀察、思考、剖析台灣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同時,我們也嘗試擴大參與面,開闢一定的參與管道,設計部分活動讓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夠參加。藉此廣納一

4、般民眾的經驗與意見,將之轉為知識內容。在實際考察與論述上,我們有以下幾個要點:空間形式、資訊與交通的流動、城市意象與城鄉差異、人群的分類、組合與社群意識、物質生活與感官經驗、時間概念與休閒生活、宗教活動與信仰生活、文學藝術中的生活表述、世界觀與社會意識……,這些是目前我們初步構想的幾個思辯要點,我們未來在計畫執行過程中,將努力去開展、深化這些議題,使之發展成為具體的課程綱領與內容。在具體的活動規畫上,我們有:「時間的故事」舊照片展、「城市印象」影片展、「城市的身世」導覽研習營、系列演講座談之類的參與性活動,藉此刺激、誘導大家一起參與、思考台

5、灣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同時,我們也將透過:交流網頁、課程規畫等方式將我們的活動資訊及活動成果,落實為學術、教育資源,並將此資源公開共享。2(二)計畫內容甲、緣起數年前,曾有專研台灣歷史的日本學者來台,觀察當時已然極度喧嘩激情的選舉活動,事後發表感言說:台灣選舉活動中的分類意識與對立情勢,可說是台灣移墾過程中「分類械鬥」餘習的延續。這是個極有趣的觀察,此言不禁令人驚覺:歷史並非那麼悠遠無謂,而現實也不是那麼任意自為,歷史與現實的關聯猶然千絲萬縷,深切牽纏。走過了二十世紀,台灣社會積累了許多有待釐清,也應該釐清,且值得釐清的問題,對這些問

6、題的釐清不止是為了知識上的興趣,也是種現實的需求。今天台灣社會內部的諸多紛擾,除了受外在大環境的強力牽引外,也有相當部分可說是歷史問題陳陳相因,積累併發的結果。因此,溯本追源地考察台灣社會發展的軌跡,仔細梳理、思辯這些歷史問題,是面對昔日經歷的必要態度,也是解決當前紛擾的重要方略。尤其是,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我們實有必要對過往之台灣社會作歷史性的體檢與反思。另一方面,經歷新舊世紀的交替,見證激烈的社會變遷,而正處於歷史轉折點中的我們,也應該考慮如何對台灣作一個歷史性的回顧,對此幾經鉅變的生活經驗展開歷史敘述,並賦與歷史意義。更具體點地

7、講,我們現在有必要建立一套歷史架構,將台灣社會的發展形態與生活經驗,作整合性的疏通、組織,以此來建立我們具有時間感的系統性認知,以此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以此來建立我們自己及後繼世代的歷史感與現實感。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將台灣過往(或過而不往)的這些經驗,撰寫「歷史」呢?尤其是「台灣當代史」,我們應該如何對之建立歷史架構,展開歷史敘述呢?按照傳統的寫法,我們可以先立「本紀」,以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為主軸,敘述台灣的政治權力傳移過程,及其間的種種政策的擬定、實施或轉向,以此來建構歷史的架構。我們也可以將焦點擺在社會經濟的變遷,描述討論台

8、灣如何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或者,我們也可以順便記錄一下文學藝術風格流派的發展,講講現代派文學與鄉土文學的爭議。但是,除了這些傳統範疇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基本內容外,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