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

ID:39322281

大小:4.78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6-30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_第1页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_第2页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_第3页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_第4页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佛教心理学系列第一讲生命的真实与驱动力2一、人生的三大问题生存→人怎么活下去→小康、温饱生活→人怎么过得好一点→现代化、全球化生命→人生的意义与生死问题→哲学、宗教3人生历程的三大阶段成长成功成熟4成长——学习、思考、行动学有度思无界行有疆5成功才能德行(支持系统)胸怀(目标)6成熟退让韧力若愚7二、生命的根本问题生命的根本问题:生死佛教的根本任务:了生死了:一、了彻(洞明)二、了结(超出)8三、苦——生命存在的不完美呈现佛教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开始于佛陀对人类的生命本质的智慧观察——一切皆苦,终于度化众永远脱

2、离生死苦海的悲愿承诺。苦与悲观主义、清醒的智慧——直面生命的不完美。苦(duhkha)——个人与社会的现实不可能完善完美91、身与心我与身我与欲望(善法欲、恶法欲)吕洞宾的手指)我与见(思想的痛苦是最大的)10八苦八苦身苦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生、老、病、死心苦五阴炽盛身心苦11人与人我與人——群己共苦(co-suffering)12人与自然在地球上寄生的生命体中,人是利己主义智能最为发达的灵长类。事实上,地球上寄生的任何其他生命体都没有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只有人无视自然平衡,且对此毫无觉悟。别指望换一个地球,人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13

3、四、生命的存在真实——缘起1、终极真实(ultimatereality):“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终极真实的佛法才是所有佛教徒的归依所在。2、缘起作为终极真实的特性:(1)相关的因待性(2)序列的必然性——规律(3)自性的空寂性14五、生命的驱动力——业力(一)业的本质业力是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即“经验的反应”或“生活的遗痕”,是一种力量。依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业力是驱使、创造和毁灭一切有情众生及其世界的原动力。此动力之因是“无明”和“行”,是先天的盲目活动欲,或盲目冲动欲。15(二)业力说的社会价值自力创造而非他

4、力有命运而非宿命平等公正而非特殊前途光明而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16(三)业力的哲学问题1、业力与自由意志境随心转,表示自由意志的存在,即意志能转变环境。定业、共业与自由意志形成张力。2、业力与法尔如是:因缘与自然的辩论、业力与神力的辩论17(四)业的种类1、身口意三业2、表业与无表业:令他人表知的业为表业,不能令表知的业为无表业。身、口有表与无表,意业无。183、定业不定业:故意所作的强业,必定要受某种果报的,名为定业。4、共业不共业:个人的不共业,同类相摄,异类相拒,业用在不断的熏增或削弱中。大众的共业,更是相摄相拒,彼此展转而构成自

5、他间的复杂关系。等到相互推移,引发出社会的共同趋势,即一般所说的“共业所感”。依共作共受的法则,大众的共业,要大家起来改变他,圣人也无能为力195、引业与满业引业是决定某一有情在次一生将转生于何处的业,为满业的对称。譬如促使我们生而为人的业,便是引业;而促使我们为男为女、为贫为富、为美为丑的业,便是满业。20(五)业感的原理随重随习随感21六、生命存在的心理形态1、时间形态:顾恋过去与追求未来2、空间形态:自体爱与境界爱3、存在形态:存在与否定22七、心为生命的根本《法句经》: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华严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

6、从生,无物而不造。《胜天王般若经》: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23八、作为心理主义的佛教佛家治心,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作为心理主义的佛教:自知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即是自心的认识、调伏、净化、庄严教义:以心之缘起为纲宗;修行:调伏、净化、庄严自心的技术24佛教心理学佛教心理学解答了近现心理学所主要探讨的心灵结构、心理机能、心身关系、心物关系、梦之解析、行为、认知、自我、人格、爱、欲望、心理调控、情商逆商智商培养、心理治疗、自我实现、超个人等问题25九、佛教心理学的

7、特点1、世间心理学是以“有漏心”为研究对象佛教心理学是以出世间、了生死为中心的教义体系,从详细分析心理活动之善恶、照察烦恼和业的生起、检验觉知之真妄、讨论心性之染净、剖析自我之本空、到戒定慧等治心、观心等修行技术,无一不是紧扣出世间、了生死的主题而展开。《华严经》:“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出世间的解脱,必须是如实知见世间的有漏心、染污心求得。26十、佛教心理学的特点2、世间心理学以观测、研究他人心理为主;佛教以省察自心为主3、凡夫心理:散心、染心;佛教特色的心理:定心、净心散

8、心:散乱之心,念念生灭,波动不已。染心:凡夫之心不离无明,不离自我中心,会受到贪、瞋、痴等烦恼的污染。27十一、作为心理主义佛教的未来作为心理主义的佛教: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心理治疗僧团:心灵导师寺院:心灵家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