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84916
大小:656.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6-29
《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节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概述(一)定义:~是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表现: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赠、救援……2、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关系(1)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类,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高级表现形式。(2)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区分,利他行为完全是为他人的利益考虑,一般的亲社会行为原因多样,可能利他,也可能利己,获得到奖励、回报、逃避批评,减轻消极体验等。(二)相关理论流派及其解释1、社会生物学理论亲社会行为部分是本能的,是人类天性的基本成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2、是为了保存其基因。不排斥文化和学习的作用,且指出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存在个体差异。2、精神分析理论(1)把亲社会行为看成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2)重视内在冲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意义。3、社会学习理论(2)把亲社会行为看作是观察学习、模仿、强化等共同作用的产物。(1)强调社会经验是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3)认为个体的注意和调控过程在亲社会行为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4)既重视外部环境、教育的作用,又强调个体内部认知因素的作用,将认知、情感、行为联系起来。4、社会认知发展理论(1)关注社会认知对亲社会
3、行为的作用。(2)未说明认知如何转化为行为。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生、发展(1)发生发展情况(2)特点:a.随年龄增长总量增多b.形式逐渐丰富多样c.自发性提高d.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增强2、一致性和稳定性横向: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行为具有一致性。纵向:在一段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3、性别差异不同类型行为上有差异三、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1)社会认知能力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2)自控能力(3)气质、个性、自信等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社会责任感规则互酬规则自我
4、概念2、外部因素(1)成人自身言行的影响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创设和提供条件与机会,并给予指导、评价和强化(2)同伴提供认识、体验他人情感、感受的机会榜样行为实践机会强化3、文化媒体4、即时情境因素(1)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即时状态(2)亲社会行为可能接受者的特点: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心目中地位高的人(受欢迎的儿童、朋友)明显需要帮助或明显会从帮助中获益的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3)当时的情境如:别人的反应、情境线索5、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内部外部外部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5、1、结合内、外因素,综合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2、创设适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和教育(1〕成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重视培养、有效强化〔2〕同伴:榜样、重视儿童交往、评价〔3〕注意媒体影响:内容选择、共同分析3、注重对儿童自身的培养与促进〔1〕发展社会认知/自控能力〔2〕培养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建立亲社会的自我概念〔3〕帮助儿童发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效果〔4〕具体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第六节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儿童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概述1、定义:(从动机角度)~是指任
6、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2、分类表现方式直接攻击: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接攻击表现目的敌意性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反应性主动性(二)有关理论劳伦兹(Lorenz)人天生具有死的本能,并构成一切暴力和毁灭的基础。能源来源于并不断转化为侵犯能量,必须定期释放以防止他们达到危险水平。动物和人类都有基本的侵犯本能,以为基本的进化服务,保证个体和种类的生存、成熟和繁衍。1、本能论弗洛伊德(Freud)局限:1、不能说明不同社会存在的不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2、没有证据显示身体能产生和
7、积聚侵犯能量。幼猫独自长大与猫妈妈长大与小老鼠一起长大45%85%17%长大后吃老鼠的比例2、挫折-攻击理论(50、60年代)伯克威茨(Berkowitz)攻击性行为总是由挫折引起的,挫折总是引发攻击性行为。(Dollard,Doob,Miller)希尔斯(Sears)挫折和侵犯两者的联系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挫折只是攻击性行为的前提条件。戴威兹(Davitz)儿童对挫折的反应并不一定是攻击性行为,容易通过训练而改变,与情境密切相关基恩(Geen)言语激怒比任务/个人挫折更易激起攻击性行为。挫折只是一个发生基础,
8、创造了侵犯倾向。此外,侵犯线索非常重要挫折攻击已有攻击性习惯攻击性行为的基础(如气愤)攻击性诱因攻击性反应特别强的攻击准备优点:提出了诱因(线索)对攻击性行为的作用局限:不能很好地说明各种刺激怎样成为侵犯诱因不能解释所有的攻击性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70年代)班都拉(Bandura)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强化学会的(1)获得机制:a.观察学习指导性功能、去抑制功能、情绪唤起、提高效果b.直接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