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修辞学++(增订本)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

ID:39261373

大小:2.12 MB

页数:363页

时间:2019-06-29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_第1页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_第2页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_第3页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_第4页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接受修辞学++(增订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GeneralInformation]书名=接受修辞学(增订本)作者=谭学纯唐跃朱玲著页数=353SS号=11408068出版日期=2000年06月第1版第一章引论本书的写作动机,首先是出于一种遗憾: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中国修辞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在大致相同的研究视界中定格:研究者的目光,过于集中地投向了修辞信息的表达者,或修辞信息的物质承担者(话语材料),而冷落了修辞信息的接受者。虽然,广义的修辞学研究范围已经相当宽泛,以致理论界有人提醒:修辞研究不要超出了自身的边界。但是,即使涉嫌失之宽泛的修辞研究,

2、也只能大致归入两个研究方向:修辞表达修辞现象在可以见到的大量有价值的修辞论著中,修辞信息输出和修辞话语本身,频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相形之下,作为修辞活动重要一环的接受,却是被委弃的灰姑娘。遗憾驱动了本书的理论转向一变换一种研究视角:从表达到接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关修辞表达和修辞现象的研究成果越是丰富,则修辞学研究的总体格局越是不平衡。对中国修辞学研究状况的粗线条勾勒,会证实我们的上述印象。(一)修辞学:不平衡的研究格局中国修辞学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但是,直到南宋陈骙《文则》问世之前,只存在片断的

3、修辞理论,而没有较系统的专著。《文则》的出现,一方面标志了中国修辞理论由零星表述,走向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修辞学的研究模式。该书所论修辞原则、修辞手法、文体风格、修辞和语法的关系等问题,及其研究视点,表明了中国修辞学在走向系统研究的起步阶段,就体现出一种重表达、轻接受的研究思路。这不仅影响了《文则》之后的古代修辞学研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修辞学研究。后者丰富的研究成果,不断发展、深化着中国修辞学理论,但研究者的着眼点,还是基本上没有离开修辞话语的表达者和修辞话语本身。中

4、国现代修辞学研究始于世纪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学者们设计着汉语修辞学的理论大厦,但这大厦的基座,只是由修辞表达和修辞现象两块基石砌筑的。其间纵有一些涉及接受问题的零星论述,但是从接受在完整的修辞研究中应该占有的理论位置来考虑,这些零星论述根本无法改变中国修辞学研究总体格局不平衡的现实。年,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问世,在修辞学研究领域耸起了醒目的高峰。关于这部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山之作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修辞界已经有大量精到的评价,我们无意再去滥制续貂的狗尾。面对《修辞学发凡》严谨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5、,仰视修辞界一代巨擘伟岸的身躯,我们在崇敬之余,也想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许,正因为高峰不可企及,使《修辞学发凡》之后半个多世纪修辞学的学科建设在总体格局上没有大的方向性调整在《修辞学发凡》的旗帜下云集的学者们,很难超越自己敬仰的旗手。年,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出版,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修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理论制高点。在有关《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诸多评价中,学者们都不否认这部著作的“丰碑”意义;也不否认,这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修辞学长期框定的研究视界之内,丰碑所标示的,是“从表达态度、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6、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路向。十年浩劫,出现了人所共知的文化断层。此后,在修辞研究断裂带起步的学者们,共同迎来了理论的复苏和学术的繁荣。只是这种繁荣和复苏,好像还没有导致研究视角的转变:浏览一下专门化的修辞刊物《修辞学习》、各修辞学会的专题论文集和几套影响广泛的“修辞学丛书”、以及近年不断推出的修辞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其间叠现着学者们艰辛耕耘的忙碌身影,但目光所及,似乎还是没有超出修辞表达和修辞现象的研究框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国内外修辞研究新老成果的《修辞学词典》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所收条目和释义内容,也

7、从一个侧面不同程度地印证了修辞学研究领域的不平衡现象。以话语交际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的分析论证,也是侧重表达,涉及话语接受的问题,则语焉不详。究其实,这类研究的注意焦点,仍然是重表达、轻接受。接受作为修辞活动的重要环节,其理论位置不是被挤压了,就是成了虚设的存在。类似的研究格局,也表现在国内学者对国外修辞著作、修辞学家的译介中。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古典主义修辞学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新修辞学其研究路向与国内同类研究差异较大,理论资源也较少进入国内修辞学研究视野。只要大致关注一下国内译介的

8、域外修辞研①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究文本,我们便不难发现,修辞接受的理论位置仍然是“缺席”的。可以这样说,中国修辞学以表达和话语材料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始终没有变化。在修辞研究巨大的声浪中,偶有一、两声“解码”的呼喊,也被“编码”和“代码”研究的合唱淹没了。研究者习惯于从表达和话语材料的角度,去描述修辞手段、分析修辞现象、探讨修辞规律,作为一种研究思路,本身无可厚非;作为一种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