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54058
大小:1.38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6-28
《必修四一轮复习《探索世界的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考点考查重点命题焦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命题内容1.哲学的物质概念;2.物质运动的规律。二、命题形式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1.结合人类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探索事例,分析论证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说明唯物主义的正确性。2.结合“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交会对接等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3.回眸“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
2、认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遵循的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使然。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①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②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③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
3、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④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3.世界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⑤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⑥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⑦物质性。(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问题探究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
4、什么关系?提示: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①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②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③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
5、动是④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2)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⑤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⑥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⑦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⑨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⑩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问题探究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提示: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表面(即把思维运动的主体看作是意识的观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①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③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⑤遵
7、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⑦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问题探究3:规律和规则有什么不同?提示: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规则是人们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制定的行为规范。要点一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而不依赖于
8、人的意识。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物质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区别开来要注意:(1)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