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1课三孔子与老(岳麓版必修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 孔子与老子主题一孔子的思想【问题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上出自《论语》探究讨论:(1)依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哪些治国的理念?提示: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材料二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
2、,焉能事鬼?(2)结合材料二分析孔子对鬼神的认识与夏商时期的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出现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由事鬼神到重视人,人的地位不断提高。根本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_____学派创始人。儒家2.思想及评价:项目内 容评 价政治思想“仁”:“____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_________“礼”:“_
3、________”,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_________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_________”,要求统治者_________;在以“___”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体现了民本思想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_________放在优先位置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教学上“因材施教”,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仁者爱人社会秩序克己复礼等级名分保守为政以德爱惜民力礼实际问题3.影响:(1)在诸侯争霸和_________时
4、代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_______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社会变革大一统主流【探究总结】孔子的治国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原因(1)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统治者热衷于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2)儒家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诸侯争霸,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史论要旨】1.认识“仁”和“礼”(1)“仁”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抑制暴政,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克己复礼”,从克制
5、自己、崇尚秩序看,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但从恢复“周礼”角度看,又具有很大的保守性。2.“仁”和“礼”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是实现仁的途径。3.孔子兴办私学的意义兴办私学,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是划时代的进步。主题二老子的思想【问题探究】材料一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探究讨论:(1)依据材料一回答,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有哪些?提示:一是提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二是其思想
6、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材料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所作为的,但却什么都能做到)。——《老子》(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学说的积极意义。提示: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老子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探求宇宙本原的哲学家。(3)材料三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政治思想?如何全面评价这一思想?提示:“无为而治”思想。评价: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意
7、义,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淳朴风气,认为统治者治理人民应该实施愚民政策,这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材料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无不治。——《老子》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_____学派的创始人。2.著作:《_______》,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道家道德经3.主张:(1)哲学思想。①本原论:“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具有“天法道,道法_____”的天命观。③辩证法思
8、想:事物有_________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_________。(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4.影响: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道自然矛盾对立互相转化无为而治哲学【史论要旨】1.老子“辩证法”的思想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其合理性,但他把转化看做